怎樣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教學管理
作者:張明賢
摘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學卻經常忽略這一點,主要是教師不給學生充分鍛煉的空間和機會。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麵存在問題。本文就從這些方麵作了較祥盡地分析。
關鍵詞:發掘;空間;改進;提高
教育教學亙古不變的出發點都是追求學生能力的最大化發掘,文化知識的最大化積累和運用。無論是兩千年前的教育始祖孔子時期,還是二十一世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都在孜孜不倦一刻不停的為此絞盡腦汁,想辦法力求“長江後浪勝前浪”。然而雖已經曆了兩千多年的演變,到如今教育教學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製約因素很多,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不留思考的空間、探索的餘地,即使留了也少得可憐。
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無論探究對象的難度係數是大是小,教師大概是為了按時授完內容,或是耐心不足,或是估計學生不會,等等,總是將問題的來龍去脈說得清清楚楚、透透徹徹,不留餘地,或是剛把問題提出,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老師就脫口說出了答案,不給學生思索的空間。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就失去了“煉”的機會,能力地發掘和知識地積累運用從何談起!
究其原因在於教師。那麼該從哪些方麵改進才能改變這種狀況,使學生有思考的餘地,探索的空間提高教學效果呢?
第一,教學理念要更新。教師要從思想認識上牢固地確立起“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教學不是老師的獨角戲,離開學生的“學”,就無所謂教師的“教”。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鼓勵者、協助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示老師自己,而是為了讓學生在過程中鍛煉和成長。讓他們在參與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思想指導行動,有了這樣的觀念,備課講課的目的就明確了,方式方法也就相應設計得科學合理了。
第二,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為原則。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而教師教得怎樣,關鍵是看學生學得如何。設法使他們參與進來動眼、動口、動手又動腦。創設情境、精講多練是個不錯地選擇。“練”什麼?聽、說、讀、寫、思、看;怎麼“練”?提問調板,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質疑反饋,自查互查,互幫互助,讓學生當小老師講一講,查一查。這些活動學生地參與熱情是很高的。
第三,相信學生,和諧相處。師生間有和諧融洽的關係,合作共進的氛圍才能建立起來。如果師生間有成見隔閡,學生對老師有抵製情緒,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這種情形是很遭的。良好輕鬆的關係會提高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增加教師的親和力和號召力。
相信學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無論是哪個層次的學生,你都相信他的能力,並明確地表達給他。其結果便是給他一種心理上的鞭策,形成無形的壓力,又是情感上地鼓勵,形成無形的動力。同時促進了雙方的關係,增強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信任感。真可謂是一箭雙雕,比非文明手段的效果強許多倍!多使用激勵性評語,賞識學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