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安排好“導”與“學”的節奏,留給學生思考的餘地和時間。
教學中教師地“導”要得法,以簡明扼要為好,占時不可太長,語言不能囉嗦無次序;“導”還要恰當,“點到”為止。即不能一講就到底,更不能還沒點到“節點”就停了。兩種情況下學生都會一頭霧水,似懂非懂。留給學生“學”的時間長短教師也一定要觀察把握,該停就停,該延長就延長。切記該用時短的卻長,該用時長的卻斷然叫停了。最好備課時對學生活動用時作個大概預測,心中有數。不然到時亂了方寸,為了授完即定任務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時間。
第五,課堂組織要嚴謹,避免意外情況占用過多的時間。其一,問題要精煉,以導出結論為目的,不要搞沒必要的“連環套”式問題,節外生枝。這樣對於鍛煉學生是好,但占用了後續教學任務的寶貴時間。其二,所提問題的難度要心中有底,這個問題估計哪些學生能答下去,那個問題又是哪幾個學生能答下去。提問、調板時便於有針對性的指名。這樣十有八九的同一問題就不必再叫第二位同學重新回答了。注意的是學生已懂的問題教師也別再“強調”了。其三,學生無意或估意搞出的情況和問題,教師要善於隨機應變,靈活處理:或馬上解決,或課後解決,或置之不理,方式方法平時要多積累,厚積薄發。對意外情況不可過分的尊重學生的意願而有求必應、有問必答。其四,學生的活動,尤其是合作探究性活動的秩序和質量要嚴密把控。教師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於非需要行為必須及時嚴厲製止、改正。最好是將小組成員固定下來,設立紀律監察員協助教師管理,效果會好許多。
第六,教師的語言是情感和知識等信息的載體,其良好品質的把握最為關鍵。語速要快慢恰當,該快時一句帶過,該慢時一字一頓,鏗鏘有力。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時適度,不要爛用。教師語言邏輯性強,能把知識有條理地展示清楚,語言簡潔明了,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語言生動形象,能把抽象問題具體化,更能適應學生形象思維強於抽象思維的特點;語言感情充沛,能打動人心。相反,教師講話沒有條理,邏輯混亂,則必擾亂學生思路;語言囉嗦,使人抓不住重點、中心和關鍵;語言平淡無奇,用同一聲調講話,則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令人產生難耐的乏味;語言偏離了課堂主旨,學生思緒一定會脫軌飛出課堂。
相信辛勤的一線教育工作者經過這些改進,在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機會和形式,讓他們思考,教學效果一定會上一個大的台階,取得良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