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改下高中語文教師的角色重塑研究
教學管理
作者:李斌斌
摘要:新教改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本文從教師在課堂語文教學的角色出發,重塑語文教師角色,以“導演”“記者”“合作者”的身份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教改;語文教師;角色重塑
在新一輪的中學語文課程改革浪潮中,不斷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原有的教師作為課堂中的知識權威和知識傳播者的角色迫切需要重塑。教師的角色重塑要向著更有利於教育課程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實現的角度邁進。重塑語文教師教學中的角色,對於適應新教改和促進更好教學效果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由所處的特殊地位決定的行為模式通常被稱之為教師角色,教師的角色轉換也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對自己地位的、行為方式的調整。
一、塑造教師在教學中的“導演”角色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知識的權威中,教材課程的深層次含義都是教師給出標準答案。新教改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當好一名出色的 " 導演 " ,首先要對“劇本”(課程教學內容)了如指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隻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同時,在具體課堂上,教師的作為“導演”角色,導演整個課堂進程。引發問題情景;同時,在內容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圖像、聲音、文字等材料;在方式上組織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成果彙報等形式。然後教師以引導學生互評、教師總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可資借鑒的問題解決思路與模式。
例如,在講《赤壁賦》這課時,就可以先播放畫麵優美的赤壁泛舟圖幻燈片,並配放富有感情的配樂朗誦,使學生的思維進人到泛舟遊赤壁的優美意境中,將學生帶入一個愉悅而美好的情境。學生產生了探究興趣後,教師就應適時的為學生的自主探究鋪路架橋:畫麵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樣描繪的?在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蘇子)有怎樣的活動? 讓學生各抒己見。
二 、教學課堂“記者”的角色的塑造
傳統教學理念下的語文教師,往往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把學生當成了“受道、受業、供惑”的被動求學者。這種單向的“傳遞和接受”式的文化教育正是新課程所摒棄的。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中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作為參與者,應該從如下方麵體現自己的角色定位: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如今,學生作文的內容及體裁都呈現開放的狀態。話題作文是近幾年高考的考試形式。平時在組織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老師可就某一話題,讓學生說開去。這時,老師的角色就可以是記者,就話題有目的性地進行現場采訪。例如:關於 " 手 " 的話題,老師可以從 " 手 " 的形態、作用等角度采訪學生。有關 " 門 " 的話題,老師可從實在的門、虛擬的 " 門 " 等角度采訪學生。再如 " 樹 " 的話題,老師采訪學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種各樣的樹;有形的樹,無形的樹;有人栽樹,有人毀樹。人們為樹而禮讚,又為樹而歎息。樹,寄托著人類熱切的希望;樹,蘊涵著人類豐富的感悟。提起樹,會有說不完的話語,會有自由飛翔的遐想。記者角色的扮演還可運用在課堂的點撥式、討論式等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