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媒體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靈活運用(1 / 2)

多媒體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靈活運用

經驗交流

作者:劉麗偉 王剛

摘要:“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鼓舞。”而多媒體集聲音、圖畫、文字、動畫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具有圖片直觀、音像逼真、動靜結合、形象生動、跨越時空的特點。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能很好地喚醒學生的各種內在情感,從而使語文課堂精彩紛呈。

關鍵詞: 多媒體;學習興趣;教學難點;情感共鳴;審美情趣

多媒體集聲音、圖畫、文字、動畫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具有圖片直觀、音像逼真、動靜結合、形象生動、跨越時空的特點。語文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可以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優化語文教學。

一、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是雙邊活動,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隻有學生始終保持濃厚興趣,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媒體由於圖文並茂、動靜結合、聲像同步,在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方麵更直接有效,能充分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教學中,我運用幻燈圖片,把課文的插圖放大演示,當學生清楚地看到小蝌蚪的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尾巴的可愛樣子。自然而然地就很想讀課文,很想體會小蝌蚪的可愛樣子。此時,我又用課件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過程,使學生置身於課文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讓學生始終對所學得課文保持濃厚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內容,由於農村小學生生活空間狹窄,知識麵不寬,造成了理解上的難度。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展現情景、模擬過程等方式降低想象和理解上的難度,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如在《詹天佑》一課的教學中,“人字形線路”的理解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成探究小組展開研究和討論。學生一方麵從語言文字的角度進行琢磨,一方麵將各自的理解畫出示意圖進行演示。在學生彙報學習成果時,我發現部分學生對“人字形的線路”能使火車順利爬上陡坡的過程還不理解,不能正確演示,於是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生一起演示火車爬“人字形線路”的過程,不需教師過多的講解,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又如教授《開國大典》一課,本課的重點是體會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這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怎樣引導學生體會本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呢?我用多媒體展示近百年來中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奴役的事例,又組織觀看《開國大典》等電影。以使學生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激發學生熱愛新中國的感情。這一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不僅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

三、巧用多媒體,渲染氣氛,使學生獲得情感共鳴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語文課堂上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定情境之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就越透徹。

在教學《隻有一個地球》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地球慘遭破壞的畫麵,激發他們保護地球的意識,我先帶領學生反複品讀課文中描述地球慘遭破壞的文字,然後在悲情的音樂中出示一組觸目驚心的地球遭破壞的圖片,教師配以煽情解說,深深觸動了學生的心靈,孩子們情緒激動,紛紛發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的感慨,他們還在課後積極行動起來,成立環保小分隊,展開了一係列保護環境的活動。如在教授《賣火柴的小女孩》,運用多媒體技術放了這個故事,把學生帶到刮著大風,下著鵝毛般的大雪的大年夜。小女孩又冷又餓,在大街上叫賣著火柴。小女孩一次次的擦燃火柴,一次次產生美好的幻想,又一次次的希望破滅。美好的幻想和現實的殘酷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同情小女孩並對舊社會黑暗製度的痛恨,從而和作者的感情達到共鳴。又如在教授《長征》這首詩前,學生對長征知識缺乏了解,更缺乏真實感受,單憑講授,學生很難進入情境,尤其是學生不能很好感受紅軍戰勝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巧用多媒體再現紅軍飛奪廬定橋的驚險悲壯,連綿起伏的無嶺山脈,氣勢雄偉的烏蒙山……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情景。通過演示,把學生帶入二萬五千裏長征路,學生被紅軍麵對艱難險阻所表現出來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樂觀精神所感染了。學生更好的理解了詩句,也體會全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