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敏銳的思想家就認識到,家庭是國民性格的搖籃。孩子在家庭中日漸形成的品德、習慣、生活準則、待人接物的方式等,將對他的一生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子女的重要性,但在疼愛與管束之間卻難以尋求到一種平衡。孩子經常在父母嚴厲的、壓製性的管教與放任自流的縱容之間擺來擺去,要尋找“中間地帶”實非易事。說得直白一點,如若把孩子比作一個有待馴養的動物的話,父母便是一些不同類型的馴養員,馴養的方式無非是“圈養”和“放養”。
在今天很多家庭中存在著嚴重的危險,不是父母對孩子愛不夠,而是愛太多。一些父母用愛的名義將孩子給毀了,一些父母將自己所有的希望、夢想、期待和抱負都傾注在孩子身上。這種教育方式導致了對下一代的過分保護,父母恨不得把自己的小寶貝牢牢地綁在自己身邊,並設定界限,圈出一塊所謂“安全地帶”,將金山銀山都送到孩子手中。
柏拉圖說過:“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待遇,莫過於讓他‘心想事成’。”
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不是父母一廂情願和刻意追求所能奏效的,並不是“圈養”起來孩子就會乖乖地按照父母所設想的軌跡運行。也不是父母給的關愛越多,孩子的出息就越大。父母過高的期望,過嚴的管束,過多的嗬護,不僅無助於孩子的成長,還會逐漸吞噬孩子的生存能力。
眾所周知,不管是兩隻腳的禽,還是四隻腳的獸放養的都比圈養的好吃,有味道。這個法則放在教育孩子方麵,一樣適應。父母應該學會適當“放養”孩子,因為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當做父母的私有物來管理。
一些父母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他們覺得孩子太軟弱、太幼小,根本無法對付生活中的現實。他們總是對孩子不放心:讀書不放心,談戀愛不放心,結婚不放心,生小孩不放心……他們成天圍著孩子轉,孩子就是中心,孩子就是一切,含在口裏怕化了,放在手裏怕掉了。對孩子不可謂不嗬護,嗬護孩子不可謂不周到,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讀書就業,巴不得都替孩子做了。如若孩子不是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就會朝朝暮暮催疲老,歲歲年年難安心。但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的懷抱,這樣的保護什麼時候是個頭?早放也是放,不得不放也是放,不給孩子放手的機會,他永遠也學不會在這個世界上獨自生存的本領。父母出於“愛孩子”或者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推遲孩子感知世界、開發智力、發展自我的時間進程,孩子一開始便悲慘地輸在起跑線上。
所謂“放養”,就是讓動物離開人類的控製,脫離家庭養護、圈養,回歸到大自然中,讓這些動物回歸更本真的生存狀態。而放養教育,就是盡量讓孩子能更接近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能更多地得到感性及理性的練習及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