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放養是相對於圈養而言的。圈養管理,不但累了父母,使他們沒有一點喘息機會和自我空間,圈養同樣累了孩子。圈養的空間有限,孩子伸伸胳膊踢踢腿都缺乏餘地;圈養隻能看到四角天空,而不能看到遼闊疆域和大千世界;圈養也圈住了孩子敢打敢衝的衝勁和勇於承擔獨當一麵的優秀品質。
其實孩子就需要“放養”,不要將他們局限在“圈”裏。課堂以外的廣闊生活和社會能鍛煉他們的人格意誌和化解危機的能力,即便困難來臨,他們也會更善於開動腦筋積極解決困難而不是撲到父母懷中尋求援助。
有很多的報道指出:日本的青少年在假期都會走上社會,在飯店、賓館、遊泳館幹一些讓中國學生看起來很卑微很累的苦力活,或者打鍾點工。為了找工作,學生之間還會發生激烈競爭。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青少年也是這樣。
這種“海闊憑魚躍”,任孩子自己跌打滾爬的“放養”對孩子而言,是比知識提升和強化更重要的道德養成和人格養成,是值得國內很多父母深思和學習的。
當然,“放養”不是放任。我們讚同大膽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去探索世界,但不等於不給孩子任何規則作為參照物。沒有參照物,孩子就永遠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去超越自己。就好像放風箏,孩子飛得再遠,線頭還在父母手裏。而這根羈絆,便是父母的愛。
“放養”孩子,從另一層麵來說,也是父母自身的解放。孩子是用來愛的,不是用來管的。看守孩子並不是一件省心的事,與其如此,不如讓孩子自由地生活,並為孩子建立參照物。孩子最開始的參照物就是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做好了,子女自然會向父母學習,向父母看齊。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父母把太多的時間花在教子女怎麼做,還不如自己努力做好,做好表率。父母也必須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子女是子女,自己是自己;父母有義務為子女的追求努力創造一些必需的條件,但別事事為子女處理;父母有義務為子女指明選擇的方向,但別輕易替子女做決定;父母有義務為子女引見一個很好的師傅,但別想替子女修完成長的學分。
“放養”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適當放手,給孩子成長的自由空間,讓他細細地觀察一切事物,慢慢嚐試該做的事情,然後自己決定去做什麼、如何去做,並允許孩子做錯事或不成功,以便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孩子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脆弱,父母要相信,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可以做到,也許還可以做得更好。請父母給孩子一個放手去搏的環境,他會變得更有膽識,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隨時隨地自信而幹脆地告訴孩子,你辦事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