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父母曆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由於許多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教育不當使很多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心中隻有自己沒有他人,更丟掉了尊重父母的美德。在現實生活中,孩子不尊重父母的現象可謂比比皆是:專挑好菜吃,卻讓父母吃自己的剩飯剩菜;在同學麵前肆無忌憚地把自己的父母稱呼為“老頭”、“老東西”;父母一說話就頂嘴,動不動就跟父母吹胡子瞪眼……
父母應該深刻認識到:如果孩子連尊敬父母這個最基本的禮儀都做不到,就更談不上尊重他人、關心他人了,將來在社會中就無法立足。因此,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對父母的尊重。
孩子不尊重父母,原因何在呢?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態度,往往是父母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孩子的。
蒙蒙的媽媽每當做點好吃的飯菜,總是第一個先盛到蒙蒙的碗裏,而且總是給她盛上滿滿一大碗,等蒙蒙吃飽了,媽媽才把她碗裏的剩飯倒進自己的碗裏吃掉。
有一次,媽媽看到蒙蒙把餅幹掉到了地上,蒙蒙撿起來剛要吃,媽媽趕緊阻止她:“別吃了,地上髒。”可是媽媽怕浪費,自己把餅幹吃了。
有一天,媽媽帶蒙蒙去參加朋友的聚會,蒙蒙不小心掉了一塊紅燒肉在地上,她撿起來就放到了媽媽的盤子裏,還對大家說:“在我們家,我媽媽就是專門吃剩飯和髒飯的。”
蒙蒙的話讓媽媽好一陣難堪。
有的父母自己生病了,卻仍然拖著病痛的身體,替本該能自理的孩子洗手洗腳、做飯穿衣,讓孩子覺得父母就是自己的仆人,生來就是為自己服務的;有的父母當著孩子的麵抱怨老人隻知道花錢,平時冷落、怠慢老人,偶爾探望老人一次,卻是為了搜刮老人的財物。這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用來欺負的,不需要尊重。
父母如此種種的行為,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孩子怎麼還會去尊重父母呢?當然,一切不能操之過急,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個性特點進行具體的引導,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天天要求、日日訓練,既培養了孩子尊重父母的好習慣,也增強了孩子對父母、對家庭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1.要建立合理而正常的家庭關係
父母和孩子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關係,要使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必須擺正。孩子應該明白自己與父母是這樣一種關係:父母是自己的長輩,是家庭生活的主導者。我們主張尊重孩子,多聽孩子的意見,但並不是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裏作威作福,想怎樣就怎樣,更不是他鬧得越凶父母就越讓步。
父母作為孩子生活的供養者和引路人,自然應當負起教育子女的任務,在家庭中保持較權威的地位。現在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家長過度溺愛孩子,對孩子明顯的錯誤也不加糾正,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自然,孩子也就不會把父母放在眼裏了。所以,要糾正孩子不尊重父母的壞毛病,擺正家庭關係是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