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做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的父母(1 / 2)

傳統“聽話教育”的弊端在現代社會已經顯而易見了。我們發現,少言寡語、聽話懂事的孩子,多是個性不鮮明、懦弱膽小的。父母若是想讓孩子超越自己,就要適當放開孩子,給他們發展獨立的空間。

周末,媽媽帶小麗去逛商店。小麗想買一個文具盒,便詢問媽媽:“媽媽,您說哪個文具盒好?”

媽媽說:“我覺得這個藍色的好,簡潔實用。”

可小麗並不喜歡那個藍色的文具盒:“我喜歡那個黃色的,功能多,還漂亮。”

“買藍色的,聽我的沒錯。”媽媽搶先說。

“買黃色的。”小麗堅持自己的意見。

傳統教育方式中的“聽話教育”,使孩子缺少主見和決斷力。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小問題,孩子也需要請示父母的意見才敢作決定。

父母總是擔心孩子還小,什麼都做不好,大事小事自己不參與決定的話孩子肯定要出問題的。其實,從小讓孩子對他們所能掌控的事情作決策和提出應對方案,是對孩子自信心理的培養。這也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能力。

家長應該把一些權利移交到孩子手中,讓他們擁有決定事情的能力。孩子有了這種自主權後,會對自己格外自信,同時也增強了做事的責任感。

孩子可能費盡周折最後選擇的結果跟父母最初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父母不要認為這樣毫無意義,孩子自己主導的過程遠比父母現成的安排對他們重要得多。即使孩子做錯了,那也是他們人生經曆的一部分,也許他們會因此吸取更多的經驗教訓,積累成自己日後走向成功的經驗。

很多喜歡自己做主的孩子都會引來父母的擔心和不滿,怕孩子做事出問題,給自己帶來危險。父母若對孩子一直是這種擔憂,不給孩子自己決策的機會,那隻會增加孩子懦弱的表現,打消他們積極挑戰的主動性。其實孩子的“逞能”,隱含了他們的勇氣和堅強,父母要擅於給孩子提供這樣敢作敢為的機會,同時提醒孩子可能產生的後果和需要負責的態度。

如今已是信息社會,家長不可以繼續封閉在自己想當然的教育理念中一意孤行地教育孩子。多吸取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轉化為我們可用的方式,使我們的孩子得以全麵發展。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這樣的觀點:孩子在學齡前的時光中所接受的東西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而青春期孩子的孤獨、壓抑感等特征都與那個時期有一定的關聯。

但是父母對待幼小的孩子,總是直接把自己的意願加在孩子身上。成年後的孩子不如他們期望的樣子,他們又會埋怨孩子不上進、沒出息。其實這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好的父母會很早就讓孩子擁有很多權利,真正做到“民主化”。在孩子親自去嚐試一件事情之前,為孩子作一些必要的他們尚不能獨立完成的客觀準備,明確告訴孩子利弊和可能的結果,然後讓孩子自己完成。

有時孩子在作出選擇以後,因為對某一事物的興趣很短暫,便沒有毅力堅持下來。但是,父母仍然可以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孩子就會開始慎重思考自己的選擇,也不會隨意的半途而廢,他們對父母也要有一個交代,基於此,孩子會認真對待自己的選擇。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依然依賴於他人的決定而生活,喜歡盲目從眾,一旦選擇的權利落到他的手中,他就會慌亂、不自在,盡量推脫和找借口逃避這種責任。他們習慣於躲在更強大的人身後去做追隨者,而不是實施者和領導者。而一旦生活的重擔不得不由他來承擔時,他可能會瞬間崩潰,無所適從。

所以,家長要注重對孩子自主性的培養。其實,生活中讓孩子選擇的機會處處皆是,比如,一次家庭聚餐方式的選擇、地點的選擇,甚至點菜時也可以讓孩子為大家提出一套方案等。若是孩子有與眾不同的獨特選擇,家長還可以追問他這樣選擇的深層原因,從而認識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