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孩子還不會客觀地評價自己,他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來自於父母。如果經常受到表揚,孩子就會在積極的評價中獲得自信,從而凡事都會積極努力。
我們小區有個叫筱峰的男孩,今年13歲,上初二。
筱峰的父母都是記者。有一次,碰巧筱峰的父母同時要到外地采訪三天,臨走時,筱峰的媽媽給筱峰留了三百塊錢作為三天的生活費。
筱峰的媽媽一再叮囑筱峰節約著花,別沒等他們回來,就把錢提前花完了,弄得最後沒錢吃飯。
筱峰答應得好好的,誰知媽媽走後,筱峰拿著這三百塊錢又是買玩具,又是買零食,轉眼就把錢花完了。
父母要等到三天後才能回來呢,這幾天沒錢吃飯怎麼辦?筱峰就找同學借了二十塊錢,買了幾袋方便麵,天天用飲水機裏的水泡方便麵吃。
筱峰的媽媽回來後,得知這個情況,又心疼,又生氣,本想把筱峰狠狠批評一頓,後來冷靜一想,覺得應該多給筱峰一些表揚,鼓勵他朝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於是,媽媽不但沒有批評筱峰,反而表揚他說:“你能用借的二十塊錢生活好幾天,說明你還挺會過日子的。這三百塊錢不到一天就花完了,是因為花之前你沒有做計劃。有了這次經驗,我相信下次你就知道應該怎麼計劃花錢了。”
果然,從那以後,無論媽媽給筱峰多少錢,筱峰都能有計劃地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當然,也沒有再出現過用方便麵充饑的窘境。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如果少批評孩子,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孩子就會因為受到積極的暗示而不斷把父母的表揚內化,最後成長為父母所表揚的那類孩子。
我有個高中同學的孩子叫吳冰,在學校裏經常跟老師唱對台戲。吳冰不但學習成績不好,每次考試都不及格,而且特別調皮搗蛋,在學校經常跟同學打架,是學校裏典型的“問題孩子”。
每次吳冰考試不及格或是在學校打架後,我同學夫婦倆總是少不了把他打罵一頓。
而吳冰呢,挨打挨罵時,表麵上裝出一副十分聽話的樣子,父母說什麼是什麼,而實際上呢,心裏卻滋生了和父母對著幹的逆反心理。
有一次考試,吳冰在班上又考了個倒數第一。老師讓吳冰把試卷拿回家讓父母簽名。吳冰猜想這次肯定又少不了要挨一頓打。誰知,這次吳冰的媽媽不但沒有打罵他,還表揚他最近沒有和同學打架,有進步了!
媽媽的表揚讓吳冰知道,原來自己也有值得表揚的地方,從而大大激勵了吳冰的自信心。
從那以後,吳冰不但在學校不打架了,而且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當孩子犯錯誤時,用打罵的方式懲罰孩子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手段;而表揚的優勢則顯而易見。表揚能激起孩子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孩子就會自我發掘出更多好的行為和品格。
由於孩子還不會客觀地評價自己,他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來自於父母對自己的態度。如果經常受到父母的表揚,孩子就會在積極的評價中獲得自信,從而凡事都會積極努力。
孩子身上本來沒有什麼缺點或優點,在教育孩子時,如果父母能做到多表揚,少批評,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