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如果父母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後再批評孩子的缺點,批評過後再進行鼓勵,這樣孩子不但容易接受,而且還會增添自信心和勇氣。
小鬆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天放學回來,低著頭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一回來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這可是從來沒有的事。
我很有些納悶,就敲開門問小鬆怎麼了?
我這一問,小鬆再也撐不住了,“哇”的一聲哭起來。原來,他放學離開教室的時候,因和同學互相扔書包打鬧,不小心把書包撞到教室的玻璃窗上,把窗玻璃給砸出一條明顯的裂縫。
小鬆怕老師明天發現後讓他賠償,而他沒有錢賠給學校;如果跟我說了,又怕我批評他,所以心裏又是驚恐,又是負疚。
我本想好好批評小鬆一頓,但見他情緒已經非常低落,如果我再批評他的話,他肯定會更加負疚和自責,說不定傷心得晚上吃不下去飯呢。
我想了想,決定首先肯定他的誠實。我對小鬆說:“你做錯事了,能主動跟媽媽說,這說明你很誠實,做人就應該這樣。自己做錯了事,就應該有勇氣承認。在這一點上,媽媽要表揚你。”
聽到這話,小鬆的表情放鬆了些,像放下一個包袱似的,長出了一口氣。我接著批評說:“你和同學一打鬧起來,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似的,沒有個度,這很不好。現在打碎了一塊玻璃事情還不算大,如果不小心把同學打傷了,或是同學把你打傷了,怎麼辦?你現在是小學生了,小學生就應該舉止文明,你說對不對?”
小鬆點點頭,認真地聽著。
見小鬆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為了避免他以後再犯,我又激勵他說:“媽媽相信你以後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
小鬆馬上說:“媽媽,你放心。我下次肯定不會再犯了。”
孩子犯了錯之後,心裏已經知道錯了,並為此懷有很深的愧疚。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不應該再揪住不放,而是應該采用先表揚肯定,接著批評,最後再激勵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小語小的時候,每次玩完積木都把積木扔得到處都是。後來,我就告訴她,每次玩積木完後要自己把它們收起來。否則的話,被大人踩壞,或是弄髒被奶奶掃地掃出去,下次再玩就沒有了。
小語還比較聽話,從那以後,每次玩完積木,都會把積木重新放回盒子裏。但是積木雖然放回盒子了,放積木的盒子卻還是隨便扔在沙發上或是客廳地板上。
有一次,小語玩完積木,把積木收起來放進盒子裏,但是盒子仍扔在地上沒收拾,小語就開始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
我看了看她,開始表揚說:“語語真不錯,知道把積木放進盒子了。”聽到我的表揚,小語高興得把頭晃來晃去,得意極了。
我又接著說:“但這個工作還沒做徹底,積木盒子放在地上容易絆倒走路的人。”聽了這話,小語睜大眼睛望著我。
我繼續激勵她說:“這是個小問題,語語剛才肯定是忘了把積木盒往玩具箱裏放了,對不對?媽媽相信你下次肯定不會忘了。”
聽了這話,小語馬上從沙發上站起來,把地上的積木盒抱起來放進玩具箱。
每個孩子都渴望聽到表揚。父母在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之前,先對孩子的某個長處表揚一番,然後再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做批評,這樣的批評方式孩子往往容易接受,並能很快改正過來。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如果父母首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後再批評孩子的缺點,批評過後再進行鼓勵,這樣孩子不但容易接受,而且還會增添自信心和勇氣。
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心情往往會受到影響,父母采用先表揚後批評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心裏就會好受得多,從而也更容易接受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