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但這個主題至今已演繹了數千年。我們身邊的城市,帶給了我們無數美好的事物,帶給我們美好的生活。孩子要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就要從認識自己身邊的城市開始。
從兒子會走路那一天起,他爸爸就時常牽著他在大街小巷、公園廣場散步、閑逛,看到什麼講什麼:這是汽車,有輪子、發動機,所以汽車會跑;這是樹啊,從小樹長成大樹,需要陽光、空氣、雨水;這個房子,它是一塊磚一塊磚砌起來的……
隨口講來,兒子雖然似懂非懂,但睜著大眼睛對什麼都覺得新奇。
兒子兩歲多到廈門時,他爸爸帶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建築工地和海灘。兒子在那裏盡情地玩沙、玩石子、玩泥巴……補上了城裏孩子普遍缺乏的一課。其成效是,從小兒子就對廈門這個濱海城市、對各種建築物有了特殊的感情。
配合戶外的行知教育,我們同樣對兒子實施智力早教,但沒有強迫兒子背各種各樣的東西。他爸爸自創了一個睡前教育方法,後來發現非常有效,即每晚睡前給兒子讀書。
從兩歲開始,兒子每天睡前,他爸爸都要給他讀一段書,時間大約二十分鍾到半小時,讀的內容比較廣泛,童話、傳說、故事、散文,特別是科普小文章和小故事等。
當然,有時也會讀讀“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之類淺顯易懂的詩詞。
科普小文章、小故事能和白天戶外的所見所聞聯係起來,特別能引起兒子的興趣,因此也奠定了兒子從小熱愛自然科學的基礎。
一段時間後,兒子養成了睡前讀書的習慣,不給他念書,他就睡不著覺。過了四歲,兒子會認的字多了起來,被動地聽書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開始自己翻書、看書,主要看以圖為主的書籍。再後來,兒子嫌爸爸睡前讀書太慢,不解渴,就自己拿書來看了。
後來發展到兒子自己找書看,幾乎什麼書他都要翻翻,特別是科普類圖書是他的最愛。
對不認識的字,覺得重要的他就去查字典,覺得不影響理解書中內容的就忽略了事(這也造成了他後來作文錯別字較多的毛病,一直到讀大學才基本糾正過來)。
由此,兒子養成了一些很好的習慣:一是自覺讀書的習慣,每晚不讀會兒書就無法入睡;二是養成了自學習慣,自己看書,遇到不懂的去查閱字典和相關資料;三是養成了反複閱讀、反複學習的習慣。他的閱讀速度很快,看的書很多,讀過的書有些沒有弄得太明白。過一陣子,他會把書翻出來再看一遍甚至幾遍,直到搞懂為止。
這些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養成,讓兒子一輩子受用不盡。愛看書、愛學習,閱讀量非常大,知識麵也很寬。小學二年級,初中版十卷本的《十萬個為什麼》他就基本讀完。
兒子從小養成的這些學習習慣,很大程度上也解放了我們。我們從未因為兒子上學讀書的事費過腦筋。
或許是從小喜歡美術的情結未了的緣故,我先生從兒子兩歲多就開始教他繪畫,三歲多就給兒子買畫板,帶著兒子背著畫板到處寫生(塗鴉)。廈門島內外的一些特色街道、公園、沙灘、礁石都留下了父子倆的足跡。
廈門作為經濟特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搞建設,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蔚為壯觀。他們父子倆最大的愛好就是逛工地,到工地玩沙、玩石子,畫畫寫生。玩累了就畫,畫一會兒又接著玩。那鏟車、大吊車、挖掘機和不斷長高的腳手架和房子,對兒子都有極大的吸引力,他百看不厭,百玩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