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為我們喜歡帶兒子到處逛,兒子從小就有很強的空間感。他漸漸不滿足於接觸身邊的事物,對更大的活動空間充滿了探尋的欲望。
當我指著牆上的地圖,告訴2歲多的兒子:我們現在住在湖北省會城市武漢,你的老家在福建泉州,我們國家的首都在北京,這是我們家旁邊的長江,它是世界上第三長的大江……兒子聽得目不轉睛,津津有味。
兒子三歲多時,我看到書店有張世界交通圖非常好,就毫不猶豫地買回來。開始給兒子講交通、講旅行,我們要到什麼地方去,那裏有什麼好玩的,我們該怎樣去。如果到國外去玩,就要講到跨時區和跨季節的問題。
我所講的地理知識,會根據當時的社會熱點和孩子的年齡有所不同。比如父母看到媒體對2010年冬奧會和上海世博會的報道,就可以跟孩子講加拿大這個國家和上海這座城市,看廣州亞運會時要趁機鼓勵孩子去了解亞洲國家的風土人情。
剛開始,我沒太注意地圖教育的方法有什麼效果,隻是想多告訴兒子一些知識,沒想到這種略帶休閑式的教育方法,讓兒子五歲多時就嶄露了一回“頭角”。
那時,我在一家外貿公司從事進出口貿易工作。有一次陪外商到外地一家冷凍廠驗貨。帶著兒子不方便下車間,我就把兒子一個人丟在辦公室。記得那間辦公室除了一張省地圖外,牆上一片空白。等我們轉一圈回來,兒子居然默畫出了一幅世界地圖,這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驚訝。他們對兒子讚不絕口,我也很高興與自豪。
看來地圖教育法非常好,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覺學到了許多知識,開闊了眼界和思路。兒子默畫世界地圖這件事,鼓勵我加大了地圖教育法的力度,甚至買了一個地球儀,當做玩具送給兒子玩。兒子在把地球儀轉來轉去中,進一步有了三維空間的認知。
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當我們到香港去玩時,我就讓八歲的兒子做我的導遊。
接到任務的兒子,認真地履行職責,每晚仔細研究第二天行程線路,在地圖上把要去的點做連線。還沒出門,我們就先神遊了一把。
我們在香港,去過海洋公園、香港公園、九龍公園、維多利亞公園、太平山、黃仙寺廟、大嶼山、宋城、太空館、科技館、博物館、藝術館、動植物園。
半個月時間,每天一個地方,幾乎把香港玩個遍。除了去蘭桂坊曾問過路外,其餘景點,我們都是靠手上的地圖順利到達的。每到一個景點,我都會誇兒子是個稱職的小導遊,這也讓他更加期待第二天的行程。
上小學時,兒子得到了一個中國地圖滑板拚裝玩具。滑板上37個小方塊中有36個滑塊,隻有一個方塊是空的,打亂後再拚接成完整的中國地圖有些難度。就是這個富有挑戰性的玩具,讓兒子愛不釋手,玩得暢快淋漓,因為他可以把各省市“玩弄”於手掌之中。
這種地圖教育法,不受年齡限製,無論是不會講話的嬰兒,還是初中生都能接受。
我建議媽媽們,趕快給孩子買一張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不論你家裝修得多麼漂亮,都要把地圖掛在牆上。當然,媽媽要儲備一定的知識,才能跟孩子講地圖裏的奧妙。如果實在沒有這方麵的知識,臨時抱佛腳邊學邊教孩子也是來得及的。
地圖教育法,讓我兒子受益至今。
從小處說,懂得看地圖,方位感特別強,去陌生的地方不會走丟;從大處說,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生活,電視新聞裏報道他在地圖中接觸過的地方和國家時,都會引起他的關注。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通過地圖慢慢懂得了“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含義。
兒子的人生旅行,也就從地圖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