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唯“智”是瞻—會輸掉孩子的人生(1 / 1)

媽媽現在的父母更重視早期教育,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觸動了多少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敏感的神經。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職責永遠是任何專家與教育機構無法替代的。

我們要學會,至少是略懂些科學育兒的方法。孩子的成才與天賦有一定的關係,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後天的教育與培養。

我兒子出生時,是20世紀80年代末,雖然當時社會上還沒有專門培訓父母的教育機構,但“早教”一詞已開始流行。我和我先生是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後第二屆畢業生,除了打拚事業,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問題。

有了兒子後,我也迷上“早教”,我開始收集當時的早教書籍,還趕著場去聽早教講座。這些行動,對日後我用“旅行”來教養兒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兒子上幼兒園前,我跟他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如何利用這段時間,做好孩子的啟蒙教育?我發現,啟蒙教育的方法其實很多,但總的原則是,寓教育於生活中,盡可能地為兒子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也就是打開他的眼界。

室內的物品、家門口的草地、拐角處的建築工地、稍遠一點的公園等,都成了我教育兒子的教材和樂園。

比如說,我教三歲的兒子數數,不是拿著一本書去教抽象的數字,我直接用家裏的物品如桌子、板凳類的東西來教他,由簡單到複雜,一直教下去:桌子、板凳有幾個,形狀是方的還是圓的,顏色是紅的還是黃的,材料是鐵的還是木的……一輪下來,我發現很有效果,兒子很快就識別了數字、形狀、顏色和材質。

也許當初的我,完全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但今天回想起來,這種對兒子智商、情商、德商全方位的啟蒙和刺激,對他未來的快樂成長幫助很大。我用自己當時所擁有的知識能力、行為模式、思維方式,給了兒子最良性的早教啟蒙,尤其是“行知教育”從小抓起。

我們沒有像身邊的親戚朋友那樣,隻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教孩子認字、數數、讀英語單詞、背唐詩宋詞……我隻想將教育寓於生活中,讓兒子邊玩邊學,邊走邊學。

看看今天的孩子,普遍存在兩大缺陷:想象力匱乏,動手能力差。究其責任,我們的教育體製、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有問題。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家長也是有責任的。我們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整體上陷入了一個致命誤區:唯“智”是瞻!

我和我先生都是學中文的,我們從不要求兒子背多少古詩詞,隻想盡量讓兒子在一種比較自由、開放的環境裏成長。兒子剛剛滿月,我們就抱他到戶外四處走動;七八個月時,就讓他坐著學步車在小區的門球場裏橫衝直撞,找人哇啦哇啦地交流講話。

學會走路後,更是經常帶著兒子上街、逛公園。兒子在公園裏,東摸摸西看看,一切事物對他來說,都是新鮮有趣的。

有個生動的畫麵,至今還曆曆在目:一個星期天,我們帶著兒子去公園玩。一到公園,兒子就興奮地掙脫我們牽著的手,咿咿呀呀、踉踉蹌蹌地往前跑,轉眼就不見了。

我們拐個彎看到他時,他正站在一對相擁而坐、卿卿我我的戀人跟前,瞪著大眼睛、歪著小腦袋,一會兒看看男的、一會兒看看女的。意思是,你們在幹什麼呀?那對情侶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摸了摸孩子的頭笑了起來。看著我們那天真無邪的兒子,和那對略顯尷尬的情侶,我們也忍俊不禁,開懷大笑起來。

我們觀察發現,孩子天性大都是活潑、好動的。隻要好好順應和保護這種天性,培養孩子樂觀、開朗、善於與人交往的性格並不難,關鍵要讓孩子從小多接觸人,與人交往。

孩子們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們,如果一天到晚關在家裏,隻會越來越脫離社會、脫離人群,有的會變得自閉,甚至性格扭曲、人格不健全。

人畢竟是群居性的社會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