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講完課後,我被一位家長留住。她很急迫地問我:“郭老師,我孩子六歲了,整天纏著我,會不會有戀母情結?”
我問:“你孩子有小夥伴嗎?”
她說:“沒有。”
我說:“你趕快為兒子找玩伴吧。”
一個六歲的小男孩,沒有自己的玩伴,他不纏著媽媽玩,還能找誰呢?
這個媽媽提出的問題具有普遍性。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住的又是獨門獨戶,平時很少跟鄰居們來往,與人交流的機會非常缺乏。如果父母忙於工作,沒時間跟孩子講話,會延緩孩子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這時結交小夥伴顯得彌足珍貴。
我就曾親眼見到一個身高一米七以上的六年級孩子,當著客人的麵要抱著媽媽親。我跟這位媽媽說:“不能再跟兒子這麼親密了,孩子畢竟長大了。”做父親的也一樣,女兒長大了也要與女兒保持距離,這樣對孩子長大成人有幫助。
兒子四五歲時,我們認識了兩個同樣從外地調到廈門工作的朋友。他們的孩子跟我兒子年齡差不多,三家的孩子很快成了好朋友。
當時正趕上央視播放《三國演義》,於是他們還一本正經地“結拜”了一下,兒子當上了大哥,兩個小弟成了他忠實的追隨者。他們仨,一塊兒上幼兒園,一起過周末。過周末時,孩子玩孩子的,大人玩大人的,各得其所,其樂融融。
有一次,這兩個孩子到我們家玩,玩得渾身髒兮兮的,家長們說要幫他們洗澡。也許是幾個小男子漢在一起,有點不好意思。三個小男生異口同聲地說,我們自己洗。
從那以後,兒子就不讓我給他洗澡了。我也感覺兒子長大了,就隨他去吧。正是小夥伴間的相互影響,讓他們各自在瞬間長大。
後來,他們三人在小學、中學階段,相互比學習、比進步。他們現在雖然在三個不同的國家上大學,但始終保持著兄弟般的情誼。
如何幫孩子擇友?可以根據孩子的需要做選擇。如果想學習別人的優點,就結交比他大的孩子,跟著榜樣學成長得會快些;如果想培養孩子的自信和領導能力,就讓他和比他小的孩子為伍,當個小“頭頭”;想要全麵發展,大小朋友都要交往。
孩子一旦有了能相互學習的玩伴後,在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方麵,家長就可以“偷偷懶”,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孩子跟小夥伴比誰會自己吃飯,誰會早睡覺。
孩子吃飯是家長頭疼的問題之一。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朋友孩子的婚宴,看到一個媽媽追著六歲的孩子喂飯。我不認識這位媽媽,但我還是忍不住告訴她,她這樣做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動手,自理生活,同時,學會用筷子就是很好的訓練。手鍛煉多了,可以刺激大腦發育,孩子的聰明就有了“物質基礎”。
不要擔心孩子沒吃飯會餓著,現在的孩子讓他們偶爾體驗一下饑餓的感覺,也不是什麼壞事。要養成孩子自己動手,定點、定時、定量用餐的習慣。
幼兒時期的培養,重點在一些生活習慣上,除了吃飯、洗澡外,也要教會孩子睡覺、起床。白天讓孩子跟小夥伴們盡情地玩耍,多消耗體力,孩子玩累了,玩愉快了,晚上入睡會相對快些。有位家長說她很痛苦,每天晚上10點還在哄5歲的孩子睡覺,晚上12點睡覺的小學生也大有人在。孩子睡眠不足,成了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大問題。
在心理學上,關鍵期是指人或動物某些行為與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在最佳時期內,如果能給以適當的良性刺激,會促使其行為和能力更好地發展;反之,就會阻礙個體行為與能力的發展。下表是一些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關鍵期提示TIPS
1~3歲口語學習關鍵期
4~5歲書麵語言學習關鍵期
0~4歲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
5歲左右掌握數字概念的關鍵期
10歲以前外語(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5歲以前音樂學習的關鍵期
10歲以前動作機能掌握的關鍵年齡
(《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教材》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