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用好旅遊活百科—用心激發求知欲(1 / 2)

用好旅遊這部活“百科”

旅遊是一部鮮活的百科,不管什麼文化程度和職業的人,都可以在旅遊中學有所得,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家長來說,關心孩子的學習是永恒的主題,旅遊中的自然、社會、人物、民俗風情,都有我們學不完的東西,內容之豐富,遠遠超出各種各樣的教科書。

美國心理學家理斯基奈說:“世界太大了,而學校太小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走動中的學習,輕鬆快樂、易於接受;印象深刻、一生難忘。

正所謂“知行行有效,行知知更牢”。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行以求知知更行”,“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行動或者說實踐,是知識獲得的開始。“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終於不能行,也就一無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過是知人之所知”。

行萬裏路對孩子如此重要,雖有旅行社組織學生遊學,但他們的職業素質中畢竟沒有教育專長,而學校方麵因為擔心安全問題,不敢組織學生到異地參加活動。

因此,帶孩子走萬裏路的重擔,就該由家長責無旁貸地挑起來。

旅行中調動學習欲望最重要

每一次希望有收獲的出遊,都要把激發孩子的興趣與求知欲放在首位。對外麵世界充滿好奇,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

低幼時期孩子的一對大眼、一雙小手,總是不停地在看、在摸,他們渴望多了解這個陌生的世界。作為家長,要保護好孩子這種求知欲望,讓他看到的、摸到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大。

孩子到小學階段了,家長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對外麵的世界不再有興趣了,隻把精力集中、甚至沉迷在電子遊戲或網絡遊戲上。這時,家長要趕快控製和糾正孩子的行為,把孩子從遊戲裏拽出來。如果到了初中孩子發展成網癮,要糾正就困難多了。

維持孩子對自然和社會的好奇心,任何時候做彌補工作都來得及——帶孩子旅遊就是一種好方式。

行前,盡量把旅行地最精彩的部分,稍作放大傳導給孩子。

例如,對年幼的孩子可以多講些某某之謎吊孩子的胃口;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挖掘他們的興趣點,通過興趣點,鼓勵孩子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究與解謎。家長講的內容要對孩子有吸引力,由淺入深,深入淺出。

每次旅行前,要多收集一些資料,了解行程中最精彩部分,跟孩子討論怎麼玩最有趣、最有效,先神遊一番。出遊中,給孩子分派些能做好的活,並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覺得自己很能幹,越發喜歡旅遊;同時也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

兒子八歲跟我一起去香港探親遊,由於行前“功課”做得好,就當了一次合格的導遊。因為兒子不是被動地跟著我玩,而是主動地參與決策,甚至完全由他決定去哪裏玩、怎樣玩,香港旅遊期間,兒子的求知欲強、熱情度高,收獲也大。

旅遊一趟最有意義的收獲,是把孩子的求知欲調動起來。一旦把孩子的求知欲望培養起來,孩子就會積極探索如何去學習,而一個擅於學習的孩子,學習成績自然會好。

案例分析

如今這個網絡時代,有很多電子遊戲可以玩。如此一來,一些孩子根本不愛出門,這令家長很頭痛。

有一次,我講完《遊中學什麼》的專題課後,有位家長焦慮地問我怎麼辦。她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對看世博不感興趣,隻想在家玩遊戲。這令我想起第一次組織冬令營時,我一次成功的說服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