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旅途中學會關心—三年級武夷山遊(2 / 2)

我們在園區一起走,他想為媽媽買兩瓶原裝進口紅酒。我勸他不要買,會拎得很累。他不聽,買了,一路拎著。

我說:“你沒有必要這麼辛苦。”

他說:“沒事,媽媽每天工作才辛苦呢!聽說紅酒養顏,我想買給媽媽喝,讓媽媽變得年輕些。”

我說:“小子耶,難得你這番孝心,你媽媽知道了,不曉得有多開心啊!”

我被這孩子的孝心感動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與孝心?利用旅遊時孩子生活環境發生變化的機會,就是不錯的選擇。

我有個朋友,讓六年級的兒子參加一個集中住宿的集訓,沒想到平時嫌媽媽嘮叨的兒子,集訓期間天天跟媽媽打電話,講他在集訓營的情況,詢問媽媽家裏的情況。媽媽很開心,感受到了作為一個母親被兒女牽掛的幸福。

其實讓孩子單獨外出,孩子對家長的依戀,不亞於家長對孩子的掛念。兩代人幾天短暫的分離,會產生一定的距離美,會湧動出平日裏被埋沒的親情。這種親情的培養必須把握好時機,從小做起,養成習慣。

放飛孩子,讓孩子一個人到同齡人中去,或參加夏令營,或參加住宿集訓,或外出旅遊。

一般來說,參加類似活動,孩子在吃、住、行上就感到跟家裏不同,相對來說條件會差些,愛挑食的孩子,還會吃不下飯,比較敏感脆弱的孩子還會睡不著覺。在家對父母的關心嫌煩、愛理不理的孩子,會想念媽媽,想念家人,這時正是培養孩子情商、愛心的最好時機。

每當這時,我會告訴夏令營的孩子,出門在外吃苦才知道家裏的甜,不離開父母哪知道父母疼愛的珍貴。珍惜父母的愛,懂得回報這種愛,就是要做好自己本分內的事,就是要把書讀好。

父母的額外付出需感謝

讓孩子吃飽、穿暖、有書讀,是做父母的本分;讓孩子外出旅遊,則是父母額外的付出,一般有條件的家庭都會給孩子外出的機會。

家庭教育中,一定要讓孩子分清,父母的撫養義務與額外付出的差別。

有的父母沒給孩子講明兩者的關係,以至於孩子認為,父母無論怎樣付出都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自個兒的父母不如條件好的父母那樣供給,就是不愛他,吃喝穿戴都要最好的。

一個自身沒有賺錢能力的孩子,有資格如此消費嗎?

就算經濟條件比較好,承擔得起這種消費的家長,也要講清楚這都是父母額外的付出。

旅遊對一個還在解決溫飽的家庭來說,是件“奢侈品”。如果家長讓孩子旅遊,孩子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接受,爭取獲得旅遊最大的成效。旅遊對一個財富能自由支配的家庭,仍然是件“豪華品”。孩子同樣要懂得珍惜,熱愛旅遊、收獲旅遊。

一天,有位保潔工找我,想讓她越來越封閉、正上初三的女兒參加夏令營,希望我跟她女兒談心,讓她開竅,好好讀書。

剛開始她女兒不願去,覺得媽媽賺錢不容易,不想花這個錢。可媽媽堅持讓孩子去,覺得孩子如果能有轉變,這個錢花得值得。夏令營結束後,這位媽媽再次來電,高興地告訴我,她女兒變了,不再那麼自閉,表示要用中考的好成績,回報媽媽對她的額外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