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兒子去韶山尋偉人足跡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曆,是孩子可以觸摸得到的形象教材。
我不知道兒子將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但我買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傳記書籍,有華盛頓、毛澤東等政治家的,有比爾·蓋茨等企業家的,有徐悲鴻、嚴鳳英等繪畫、戲劇表演藝術家的,也有喬丹等體育明星的,不管孩子喜歡看哪一種,書中的人物,對孩子一定是有正麵影響的。
如果能到這些名人的故鄉看看,榜樣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是比書本來得更直觀與有效呢?
六年級暑假即將結束,我專門陪兒子到湖南長沙、韶山走了一趟,這也是我第二次去韶山。
我們到達長沙後,直奔橘子洲頭。黃昏下的橘子洲頭,江水不深,有些蒼涼,遊客稀少,非常寧靜。我們母子倆悠閑地漫步其間,享受著傍晚時分的這份清靜。
在那裏,我們看到了毛澤東詩詞碑,碑文上熟悉的詩篇《沁園春·長沙》讓我們有些激動,我們不禁一起輕聲讀了起來:“……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看到身邊沒有遊客,我們倆越讀聲音越大,心潮隨之澎湃起來,仿佛有一種聲音要穿越時空,與76年前在這裏寫下這篇豪邁詩章的偉人進行交流。
對毛澤東的詩詞及毛澤東本人兒子並不陌生,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兒子就讀過上下冊的《毛澤東傳》,這次來長沙和韶山,隻是想進一步加深對毛澤東的了解,看看一代偉人是如何度過自己的青少年時代的。
第二天,我們坐車前往韶山。長沙離韶山雖隻有100多公裏的路程,但我們覺得很遠,因為我們急著見到偉人的故鄉。路過劉少奇、彭德懷故鄉,我們真想下車去看一看,可惜沒有時間了,隻好留待以後。
即使是第一次來這裏的遊客,恐怕對毛澤東的故居都不陌生。
遠遠望去,那棟小青瓦“凹”字型的農舍就是毛澤東的故居。它背靠長滿蒼鬆翠竹的小山,前擁綠油油的稻田和荷塘,是每個遊客必然要拍照留念之處。走進土木結構、泥磚牆的院內,我們看到許多房間,陳設簡單,屬於南方常見的農家住宅。
少年時期的毛澤東曾在後山讀書、牧牛,在池塘遊泳、稻田耕作。
17歲時,受當時進步人士及書刊的影響,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並逐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代偉人從這個僻靜的山村走出來,讓韶山成為世人景仰的聖地。少年毛澤東所養成的胸懷大誌、關注社會的優秀品格,對成長中的孩子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我們去了毛澤東銅像廣場、毛氏宗祠和1966年毛澤東最後一次回韶山時住的滴水洞參觀。無論怎樣不舍,短暫的韶山之行很快結束,但留給兒子的影響卻持續與深遠。
交通不便的思考
結束韶山行後,我們乘車到國家級風景區張家界去。沿途的路時好時壞,好不容易到達景區門口,還得排隊購票才能進山。
由於是純人工操作,進山門的速度非常慢。我的肚子餓得咕咕叫,便問兒子餓不餓。兒子卻答非所問地跟我說,老媽,我知道這個地方為什麼這麼窮了,路不好走怎麼富得起來。接著很認真地說,我要多學些本領,幫助他們。
聽到他這麼說我很欣慰,感到孩子長大了,知道思考一些社會問題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韶山行起的作用。我便問他,你想學什麼本領呢?兒子說了很多,有的很遠大,有的很空泛,我覺得都很好,能思考這類問題很重要。接著我引導說,那你現在作為一名學生,最應該有的基本本領是什麼呢?
他說他知道了。
我了解兒子,如果是他清楚的事,就根本用不著我操心了。我們就這麼聊著,把肚子餓的事給忘了。
很顯然,我們在旅遊途中的交談是有效果的。從韶山張家界回家後,新聞聯播中引起兒子關注的新聞,不僅有科技的,也有社會的。
當一個孩子的關注點從個人狹小圈子裏跳出來,這個孩子的心胸就會變得寬闊,與人相處,不會斤斤計較,而能寬以待人。在學校,兒子雖說是成績好的尖子生,但他從不自傲和自私,有好的學習方法願意跟同學分享,還主動關心那些受人冷落的同學,因而很結人緣。
其實這也是他責任心的一種表現,他是班長,希望他班裏的同學成績都好。初三那年,他們班獲得省優秀班級稱號。
了解社會,超越應試
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孩子對社會有用的同時,也在實現自己的價值。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社會人,才是我們家長期望的,也是我們家長要做的。
我國現在的教育體製是,學生分階段完成受教育任務,小學與初中、初中與高中、高中與大學間,存在著脫節現象,學校教育考察孩子的標準過於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