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曾經有個幽默故事,說的是一個小孩學中國曆史課學得很吃力,他要求父母帶他去美國讀書。他認為美國的曆史課一定好學,因為美國隻有200多年曆史,而中國的曆史太長了,有幾千年,學不過來。
確實,泱泱華夏,曆史悠久,要想學好中國曆史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我們在旅遊行程中,有意識地在這方麵做些安排,就能夠激發孩子學習曆史的興趣,提高學習曆史的效率,讓孩子在遊玩中掌握曆史知識。
各地的曆史博物館和專業博物館是孩子的好去處。
通過旅遊的方式學習曆史有兩種學法,一是橫向;二是縱向。
要去某個地方,我們就要把這個地方的曆史沿革搞清楚,走一地了解一地,這是橫向學習方法。縱向學,就是按照曆史的時間順序,由古至今選擇我們要去的地方。
俗話說:“漢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民國看南京,改革開放看深圳,九十年代看上海。”在孩子的出行中,這兩種方法可以交叉使用,效果很好。
撫摸秦磚漢瓦無字碑
如果說香港是一部東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近現代史縮影的話,古城西安則是一部形象的秦漢唐史,走在西安的街道,每片樹葉都會告訴你這裏的曆史是多麼悠久,這裏的人文素養是多麼深厚。
對這樣一個承載著漢唐盛世曆史的古城,從孩子學習知識的角度來說,小學畢業的那個假期去最合適。
因為開學後,初一就要學曆史,如果這個孩子剛剛撫摸過秦磚漢瓦,他學起這段曆史來,一定比沒有去過的孩子更有興趣,曆史課對這個孩子來說,是生動而不是乏味的。
在西安,從兵馬俑、秦始皇陵、鹹陽博物館、茂陵博物館、華清池、大雁塔、無字碑、珍寶館、陝西博物館、碑林博物館這麼一路走來,對秦漢唐史有了深度的接觸,乃至對一些曆史片段和細節都有所了解。漢唐曆史和故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有這樣閱曆的孩子學曆史課時,根本不需要死記硬背。
請讓古代的繁華炫起來
河南更是個承載曆史的地方,從商代起,就有十幾個王朝建都於洛陽,是我國建都最早、曆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號稱中國第一古刹的白馬寺,不僅建寺早,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就初創,而且是佛學傳到中國的第一站。
2008年的一個雨後的上午,我們走進這座寺院時,遊客很少,非常清靜,這種氛圍與我們尋古探幽的心情非常吻合。
開封在曆史上曾是七朝古都,特別是北宋時期,開封更是發展成了世界超一流大都市,人口逾百萬,而同時期的俄羅斯最大城市基輔才幾萬人口。
如今的龍亭公園一帶依稀能看到當年皇宮的蹤跡,而北京故宮的建築與這裏有許多相似之處,隻是更大、更氣派。
國寶級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真實地描繪了當年開封都市的繁華景象。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運用了現代高科技手段,把這幅名畫變成充滿動感的多媒體巨作,成了吸引中外遊客參觀中國國家館的最大亮點。
明代人就在身邊
明朝離我們有多遠,距今大概有600多年曆史吧。可2009年我們在貴州黃果樹瀑布景區,卻與“明代人”合影。這些現代“明人”的穿著打扮,沿襲了600多年前祖先的款式,長袍大袖,拴圍裙係腰帶,纏著頭帕,圓形的發髻墜入腦後。
在天龍屯堡古鎮,到處都是穿著這種服裝的人。一些老年婦人,三三兩兩地坐在路邊,悠閑地繡著鞋子,長長的銀耳墜,在斜陽的照耀下閃著銀光,成為這個古鎮的一道美麗風景。看到她們,我們就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漢人,明代風俗文化在古鎮裏保留至今。
天龍屯堡古鎮被評為中國“十大古村落”,這裏每天上演原始古樸的屯堡地戲。戲中唱的說的什麼,遊客一點都聽不懂,但從他們嘶啞著喉嚨驕傲地吼著“弋陽高腔”,跳“大明軍儺”的聲音與動作中,能感受到明軍的威武與氣勢。
一個多小時屯堡漫步,讓我們驚歎曆史還可以這樣凝固,我們可以如此近距離地與“明代人”交流,正是他們600餘年的耕耘開發,才有今天黔中諸多城市和貴州這麼一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