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如何冒尖的
媽媽初二暑假,兒子沒去旅遊,因為太忙。那個假期,兒子每天要去學校參加七八個小時的數學強化訓練,中午在學校附近的小餐館吃飯,然後到老師辦公室的板凳上休息一小會兒,下午接著訓練。
看到兒子這麼辛苦,我心裏有些不忍,問兒子要不要停下來出去玩玩,兒子說不用,他想學下去,他覺得解題的過程是一個享受快樂的過程。
兒子喜歡數學還得從小學六年級時說起。有一次我到兒子學校一個副校長辦公室聊天,看到一個光碟很喜歡。
這位校長看我對光碟感興趣,就說借給我看,並簡單介紹了光碟的內容。這是北京一位數學老師在廈門一所最好中學的一堂數學公開課錄像,這位老師演示的數學題,他的初中學生會做,可廈門這所中學高二的學生還不會做。
這個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市特級教師,中國數學學會理事孫維剛。孫老師非常了不起。他接手的初一新生,屬於中等質量生源,但孫老師運用係統論觀點指導教學,代數、幾何課分別從初一教到初三,讓學生縱向地、係統地掌握知識。
而一般教學是把每個學科知識都切成橫斷麵按學期來教,科目一多,學生往往就不得要領,難以全麵吸收。經過六年的培養,孫老師班40個學生全都考上大學,其中22人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幾個尖子生還考上了美國頂級大學。孫維剛老師由此聲名鵲起。
我覺得孫老師的方法非常好,就跑到書店找與孫老師有關的書籍,看到一套《孫維剛導學初中數學》、《孫維剛導學高中數學》,二話沒說就買回家送給兒子。沒想到,兒子從此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初一時,他每天拎著個小袋子,裏麵裝著他向高年級同學借來的數學課本,有空就自學,不懂就問老師。這麼折騰著,他很快就自學完初二、初三代數。學校從外地調來的一位競賽老師很快發現了他,決定把他作為重點競賽苗子來培養。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年暑假,兒子首次代表學校參加亞洲青少年數學邀請賽,獲得了初中組個人競賽二等獎。
首戰告捷給我們全家帶來快樂,給學校增添了榮譽,作為家長應該給兒子一個獎勵。正好十一長假來臨,我想讓鏖戰了一個暑假的兒子好好放鬆一下,決定獎勵他去北京旅遊,並讓外公外婆與他同行。
獎勵孩子,我從來不用物質或金錢,而主要是用旅遊。有坐飛機的遠遊,有駕車的周邊遊。我認為,一個孩子既要會學,也要會玩,懂得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我希望孩子會大玩,而不是小玩,四肢與腦袋一起玩,在玩中受益。
隻是這次玩,兒子肩上的擔子有點重。外公外婆年事已高,外婆還患有心髒病,他得照顧好老人。
結緣北京
兒子都初二了,都去過兩個國家的首都了,我居然沒有到過祖國首都北京!慚愧,慚愧……在老媽的支持下,我們家好幾個親戚,十一期間,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到北京旅遊。
初二時,自理能力毫無問題。路上我和堂姐分別攙扶外公外婆,處處照看、時時小心。外婆在九龍壁附近小丘的石子路上扭了腳,我們幾個人隻能輪流照顧、精心看護。
不過這對我來說已經不算什麼了:小男子漢就應當照顧別人、勇於承擔。
現在對於我這個常駐北京的人來說,汙染不輕、陰霾常罩的天氣常令我不快。可當時,我第一次零距離感受祖國心髒的跳動,那個“十一”留給我的印象十分美好。
秋天確實是北京最好的季節。無論是八達嶺還是北海畔,樹木都是美好的顏色。紫禁城的金黃屋頂,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城裏無論老舊的古建築,還是嶄新的樓房,都鋪上了一層秋天的碎黃。
我記得我們進了琉璃廠,看了雍和宮,去了恭王府,玩了北海,無處不透著濃濃的京味。這不愧是座千年古都啊,那番韻味尤其適合我這樣喜好曆史、品味內涵的人。或許就是這趟北京之行,結下了四年多以後北京大學的緣分吧!
旅遊的細節我忘得差不多了,但有兩件事印象深刻:一個是旅行團自由活動半天,我們幾個人打算去中關村逛逛北大、清華。
當時有人問我想去看哪一所,我也沒啥概念,大家隨便吵吵之後決定去清華。
雖然那種泛泛的校園參觀並沒有給我太大的觸動。但我當時朦朧地覺得,我肯定要上清華、北大,也肯定能上清華、北大,至於要上哪一所,真還沒有什麼想法。
另一件事是外婆格外想去毛主席紀念堂看一看,但旅行社沒安排。有一天,我們抽空從住地京西賓館坐地鐵到天安門。不巧,十一期間毛主席紀念堂不開放。外婆隻能在紀念堂外走走轉轉,拍拍照,最後依依不舍地離去。
我知道,外婆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來北京了。同樣知道,外婆她們那一代人對毛主席的情感。但我沒想到,這是一種多麼真摯、多麼投入的情感啊。尤其是我看到她從麵向毛主席紀念堂,轉身離開的那一瞬間,臉上寫滿了遺憾與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