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選所適合自己的大學讀(1 / 1)

媽媽因要提前入學參加北京大學舉辦的新生黨員培訓,兒子從西藏回來,就忙著做行前準備。看著兒子忙碌著、快樂著,我心裏雖有些離別時的不舍但也很明白,孩子終歸是要離開父母獨自闖天下的,兒子這一走,才真正開始了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旅程。

培養出一個上北大的孩子,固然值得父母驕傲,但為人父母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不是隻把孩子送進大學,就完成任務了。在大多數人心裏,孩子讀的大學越好、讀的專業分數線越高,父母就越有成就感。其實不然,不是讀上最好的大學、也不是選上最熱門的專業,就是孩子最好的歸屬,這還要看孩子是否適合讀這樣的大學和專業。

記得陪兒子去北京大學報道時,參加了一個學校組織的家長會。會上,學校心理老師告訴我們,孩子能考上北京大學,無疑是學業上的佼佼者,可來學校後,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這裏“強手如林”的環境。有的孩子進校後,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和弱處,比如說來校前沒見過什麼世麵、家裏經濟條件比較差、生活在社會底層、學習成績不理想等等,並從此喪失信心,一蹶不振。孩子的自信,一下子從高中階段的頂峰,掉到大學時期的穀底。有的甚至因此放任自己、沉湎於網吧,最終毀了自己。每年都有從學校轉學、退學的孩子,真是太可惜了!

聽老師講到這裏,我心裏暗自慶幸,“遊山玩水”一路走來,終於培養出兒子良好的性格、開闊的眼界、穩定的心理狀態和很強的環境適應性,相信憑著這些,他一定能適應北京大學的學習與生活環境,讓自己更好更快地成熟起來。將近四年的北大生涯已經印證了這一切。

一個孩子適合讀什麼大學:是在國內讀還是去國外?是到一所著名學府“殿後”還是去一所次一等的學校“領軍”?是選讀熱門專業還是自己喜歡的專業?這些要把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求學目標、職業方向等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大學畢業時一般有就業、讀研(免試保送研究生和考研兩種)、出國深造等幾個選擇,在選大學和選專業時,家長與孩子就可以考慮四年後的出路,這樣,孩子們的大學人生一定比高中階段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