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世博:“旅遊行知教育”的一次全麵實踐
2010年10月23日18點45分,是我人生中又一個值得自豪與紀念的時刻。
此刻,我正站在上海世博園城市最佳實踐區——漢堡館的出口處激動不已:4個月來,我先後抵達上海5次,曆時整整半個月,我終於看完了世博園所有的展館。
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館,31個國內省區館,2個特別行政區館、台灣館,5個主題館,2個特殊館(公眾參與館與生命陽光館),18個企業館,14個實物案例館,有34個城市案例的4個聯合案例館。
我在想,是怎樣的動力,促使我冒著酷暑,一次次走進世博園,完成了這趟世博之旅。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裏路”,是我近二十年來一直教育孩子的理念。我兒子身上獲得的成效,在別的孩子身上也能見到效果嗎?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給我提倡的“旅遊行知教育”理念,提供了一次實踐和檢驗的良機。於是,也有了我與北京一家勵誌教育機構的合作;有了這個暑假三次親自帶學生參與夏令營遊世博的活動;有了堅持遊完世博所有展館的動力。
世博會是全球的盛事,它以廣視角、高起點的內容及形式,盡情展示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組織策劃者的智慧與才能,向大家展示了工業、科技、文化等領域的成果。遊覽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世博會就是一部生動形象的世界地理、各國曆史、人類文化科學變遷史濃縮版的活教材。隻要孩子能夠行前多查閱,行中多感受,行後多總結,一定可以大大擴充知識麵,令孩子終身難忘,受益無窮。
還有一點很重要,遊覽世博的過程中,還能培養、曆練孩子的許多能力和優秀品德。
7308萬人的流量,給上海世博創造了參觀人數最多的紀錄。有人不免調侃說,不去世博遺憾終身,去了世博終身遺憾,後者指的就是人多要排長隊。有家長嫌人多,就幹脆不去了。
人多就要抱怨與逃避嗎?換個角度想,人多何嚐不是磨煉孩子的“利器”!
人多意味著競爭,人的一生難免遇到各種競爭,既然改變不了人多的現狀,那就改變自己。“衝館”啦,排隊慢10分鍾要多站1小時啦……這是世博園內天天都有的事,可借機培養教育孩子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
這不,隻短短幾天,我帶的學生就像換了個人似的。他們不再疲遝、懶散、無精打采,大家開始變得目標明確、行動敏捷、反應靈活,多了一股幹勁與熱情。
我們在氣溫超過攝氏40度,日最低氣溫、平均氣溫均創百年新高的那天,在世博園省區館內邊避暑、邊看館。傍晚時分,我們去日本館排隊,用了2小時50分鍾進館,這是我們排隊時間最長的館。
有個發燒的孩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頭一天晚上他媽媽非常擔心他,一直在電話那頭交代他半夜起來吃藥。第二天,我怕他身體吃不消,會影響大家遊玩的速度,不時提醒他注意休息。他卻一直動作麻利地跟著我,如影相隨,看了一個館又一個館。很晚了,幾個女生累得不行要回去,他還執意要跟我再看一個館。我被他堅定、執著、頑強的精神打動了,也為他這幾天的進步高興,應允了他的請求。
媒體曾報道:有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和父親去旅遊,下飛機後待在酒店看動畫片不出門,嫌外麵天氣太熱。父親批評了他兩句,他就大哭、裝病,還哭著給爺爺奶奶打電話要回家。如此嬌寵自己、怕苦怕累的孩子不在少數。
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的“保姆式”家庭教育,曆練學生僅停留在口頭上的學校教育,使孩子變得非常脆弱、懦弱。孩子們迫切需要鍛煉體質、磨煉意誌。旅遊這種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旅行,能增長人的見識,開闊人的眼界和胸襟。旅遊行知教育能培養孩子豁達的氣度、包容的胸懷,這是一種優秀、成熟的人格品質。現實中有些孩子狹隘、偏激、缺乏寬容心,行“萬裏路”或許能幫他們調整個性。
曾經有位高中生和我談心時說,他覺得同學們大多很自私,把個人利益看得很重,誰要觸犯了他的利益,他就會跳起來罵,連班主任也敢罵。
這些孩子從小被寵壞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根深蒂固,年齡越大表現越甚。這種極度膨脹的自我意識,加上對社會知之甚少,使得孩子們誤把無知當成了個性。糾正這些毛病,隻有多去見識世界,多與各種思潮碰撞,才會有改觀。
如果父母能把教育,融入到開放的、互動的、情境化的旅遊之中來,我相信,孩子們都能在旅行中成長,視野更開闊,個性更堅毅、包容,敢於承擔責任。從這個層麵上說,“旅遊行知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在“在旅行中成長”係列裏,為廣大讀者持續奉獻更多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