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賞月(1 / 2)

>  舊曆日本一年有兩次賞月:一次八月十五,一次是九月十三。

日本的十五夜習俗自奈良時代由中國傳入,到平安時代,約相當於中國的五代和宋代,在宮廷和貴族階層形成顯著的邊賞月邊宴飲的習慣,稱為“觀月宴”。人們圍席而坐,一邊賞月一邊飲酒聊天,還有人即興賦詩“和歌”,讓大家品評。這種習慣被認為是一種風雅的舉止而受到追捧,遂使八月十五賞月宴飲的習俗流傳開來。鄉村十五夜的主要習俗是慶賀農作物的豐收。日本自古就有一種“初穂祭(慶祝初次收穗的祭祀)”或叫“秋收祭”的習俗,也是在秋天舉行的一種儀式。“秋收祭”主要是祭月、慶豐收。祭月既是對自古就有的月亮信仰的繼承,也融合進了慶豐收的內容,而且它是一種感謝上天佑助豐收的祭禮,這時月亮成為上天的代表。人們在月光朗照的地方擺上芒草或其他鮮花,供上剛收獲的芋頭、紅薯、白蘿卜、豆子等,用新糧做的食物如團子、饅頭、年糕、米飯、麵餅等,還有蘋果、梨、柿子等水果。有的地方還擺上水酒,旁邊放上燈籠。在這些供品裏麵,最重要、最有十五夜節日特色的是芒草、芋頭、月見團子。

九月十三夜賞月是日本獨有的習俗,其發源時間還沒有確定的說法,一說是在宇多天皇時開始在宮中實行的,一說是從醍醐天皇時代(919年)的賞月宴會開始的。十三夜與十五夜的習俗有所不同。十五夜重視供芋頭,並稱為“芋名月”。而農曆九月正是收獲豆子、栗子的時節,拜月的供品以豆子、栗子為主,祭月時將五顆栗子、五顆豆子和3個團子放進黑色的盤子裏,因而十三夜也叫做“豆名月”“栗名月”。十三夜習俗的主題也是賞月、拜月和慶豐收。因八月十五隻是農作物的初收期,九月十三正是收獲期,所以九月十三慶豐收的色彩更重。“十五夜看不到月亮還有十三夜。”這是在日本流傳很廣的說法。有兩個賞月的日子,總會有一次趕上晴天並見到明月。農曆九月十三是日本中秋節的另一半。日本人認為九月十三的月亮跟八月十五一樣美。從日本的氣候狀況來說,兩個賞月日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九月十三的晴天率比八月十五的晴天率要高,就是說,在日本,九月十三比八月十五更適宜賞月。

榮一倒不是為十三夜的月亮比十五的圓而選擇這一天來說服家人,是因為榮一心中一直有些惴惴不安,不想讓這個問題過早地擾亂了家人的正常生活。他想象父母、爺爺、妻子一天到晚忙碌不停,自己如果很唐突地把這個想法說出來,不啻是在大家平靜的生活中扔了個炸彈。但是,拖到眼下,也不能再拖下去了,因為冬至將近。一旦起事,生死存亡就是個未知數。他不能不明不白地在家人生活中消失。如果不能把家事有個交待,那就不是男子漢所為,也是不孝不敬。

為了籌辦十三夜賞月宴,他主動包辦了宴會的材料選置。他從米倉挑選了上好的糯米,先浸泡,再陰幹,在石臼裏舂杵研細,以備作“月見團子”用。他到屋後坡地刈回了一捆穗大枝壯的肥豔芒草,十三夜,要插在花瓶中,擺在有月光的地方,或者插在大門邊、自家的農田裏,用作避邪消災。他還精心挑選了剛下場豆子、栗子,供拜月之用。自然,他還準備了清酒和魚,因為他請了新五郎、喜作來作客。

那一夜果然好月光。入夜時分,一家老小加上新五郎、喜作等圍席而作,圓月高懸恰似一輪銀盤,清輝傾泄恍如白晝。空氣中飄散中幹豆棵的清香。一切祭拜儀式完畢,爺爺說,請飲酒吧。於是,兄弟三人先給長輩敬酒,再輪流互敬。酒過三巡,新五郎說,今夜明月如晝,爺爺四世同堂同樂,我們兄弟三人來吟酒令給幾位長輩湊興,爺爺古文好,請爺爺監裁。大家都說好。新五郎說那就以“月”字為題,從我開始按順序吟出“月”字來,我先發第一個字必須是月,依此類推。喜作打趣道,塾師是考我們的古文啦。大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