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乃是河朔之地最為重要的軍事重地之一,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稱,掌控河朔大片疆土。仁宗時期,為威懾契丹,將大名府建為陪都,定名“北京”,以示守土之決心。
既為陪都,自然也就有皇宮。
所以大名府既有外城,也有內城,外城延綿五十餘裏,內城周方三裏,城高地險,塹闊濠深,一張吊橋連接城外上,城上鼓樓雄壯,周圍架著攻城弩,殺氣騰騰!
雖然處於完顏訛裏朵東路大軍的必經之所,但是大名府卻還是繁華依舊。
這座千年大城很淡定,而相比其他地方,生活在這座城的宋人也同樣很淡定。
一行八人,牽著馬進了大名府。看著眼前依舊安居樂業的百姓,李林有些奇怪道:“金人虎視眈眈,即將南侵,怎麼這大名府的百姓卻似乎完全沒有感覺呢?”
趙九齡聞言,得意道:“張撫使在大名府募軍,整個河朔,便連三歲小兒也都知道張撫使大名。如今義軍達到了百萬之數,金軍不來,咱們都能北伐打到他們的老巢去,金軍要南下,必然要埋骨於這兩千裏河朔地,老百姓又有甚好怕的!”
李林冷冷一笑,沒有說話。
雖然趙構的南宋朝廷沒有滅亡在金人的手中,但是什麼北伐之言,不過就是這群人的念想。
嶽飛皺眉道:“張撫使將河朔大營安置在大名府城內麼?”
“哪能啊,張撫使雖然是文官,但也不至於這般不通軍事!”趙九齡哈哈笑道:“咱們一路風塵仆仆,我想著咱們進城找家客棧洗漱一番,再去見張撫使!”
“老趙,咱們又不是去相親,還用得著梳妝打扮麼?”李林有些不耐煩道:“我看還是直接去河朔大營吧!”
“是啊,趙先生,李豆芽說的不錯,咱們還是直接去河朔大營吧!”
雖然明知道李林不是為了早日投軍而提的要求,但是嶽飛卻還是站到了李林這一邊。
這叫求同存異!
“哎——我說老趙,你不是想賴賬吧?”
李林狠狠的盯著趙九齡,威脅道:“一到河朔大營,你就讓張撫使付給我我們每人一百兩銀子,嶽胖子和張大嘴巴仁義,不要這一百兩,那我就當仁不讓,我三百兩,方猿一百兩,你可一文錢都不能少!”
趙九齡眼角抽了抽,苦笑道:“既然如此,那我們便直接去河朔大營吧!”
八人快馬從北門出,行了十餘裏,遠遠的,便看到山崗陽麵,一片密密麻麻的褐色聯營,一直延伸到山崗頂端。
營區旌旗獵獵,塵土如煙,蹄聲如雷,殺聲赫赫,雖然隔著數裏之遙,也能感受到營區那撲麵而來的殺氣。
“這就是河朔大營?”
李林有些吃驚,眼前所見的這河朔大營規模,比荊乘風的南軍大營大了兩倍不止,不由問道:“老趙,這河朔大營有多少人?”
趙九齡介紹道:“河朔大營的編製是一廂,分為五軍,此處為中軍大營,有精銳禦林軍五萬人,另外,在中軍大營周圍有東南西北四軍,東軍白虎大營有七萬人,西軍青龍大營有十萬人,北軍玄武大營有八萬人,南軍朱雀大營有三萬人,整個河朔大營有二十六萬大軍!”
宋朝舊製分為廂、軍、營、都四級。廂轄十軍,軍轄 五營,營轄五都。每都一百人,河朔大營編製上為一廂軍,人數卻都是舊軍製的五倍有餘,廂之下,為了方便,便直接按照駐地方位來區分,從軍製而言是不合規矩的。不過特殊時期,特殊行事,這在其他路的招撫司也都是這麼幹的,隻要經過樞密院的人確認人數屬實,糧草軍餉便按照人頭來發,朝廷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趙九齡笑道:“此前,我一直在黎陽等府郡聯係義軍,一個月內,應該還有十多萬人馬加入河朔大營!”
李林倒吸了一口涼氣,沒想到河朔大營竟然有這麼多人,頓時便覺得自己的決策似乎有那麼一絲失誤了。
“夏侯,你們是哪一軍的人?”
“我們是張撫使的親衛軍,哪一軍的人都有。”
夏侯笑道:“我來自西軍青龍大營,萬慶河來自東軍白虎大營,而席四海來自北軍玄武大營!”
李林頓時明白過來,難怪這些人的身手都不弱,竟然都是從各營脫穎而出的高手。
而且,他們都還是有基礎的,以前上過戰場。
李林側頭看了一眼嶽飛和張憲道:“要從這麼多人裏麵出頭,還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啊!”
“先前是誰說著要靠自己的本事出人頭地的?”張憲冷笑道:“不過,我和嶽兄都數次從軍,戰場都上過好些回了,這裏也就隻有你和方猿是頭一次從軍,自然得好好熬一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