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帝國曆三年,西元1907年,一開春,東南各省便陷入災情之中,接連的暴雨讓東南各省百姓苦不堪言,3月份,福建、廣東、台灣三省發生了搶米風波。曹躍一方麵派遣軍隊前往各地維持治安,一方麵責令張蔭恒賑災濟困,但是此時王宇依舊提出,中國不能賑災的理論,認為一旦賑災將導致百姓有一種不勞而獲的心裏。
此時張蔭恒毅然站出來反對王宇的觀點,兩人當堂吵了起來,隨後張蔭恒提出辭職,被曹躍拒絕,曹躍將兩人請來,勸和兩人不要因為些許小事而產生爭執。
不過兩人都是心高氣傲的人,都不願意低頭,但好在兩人不會將個人爭執放在國家利益之上,因此曹躍將東南搶米風波交給了帝國大法官保國公王兵處理,此事由帝國法院全權負責,元老院與行政院全力支持,不得幹涉。
王兵隨後下令徹查搶米風波鬧事的主使人和源頭,並請求鷹揚衛在東南各省的密探協助調查此事背後。
最終經過兩個月的調查得知,此次搶米風波的確有幕後主使人,竟然是曾經留學日本的宋教仁和陳天華等人組織的中國中興黨在東南發生旱災的時候,得知官府竟然和當地米商沆瀣一氣抬高米價,隨即組織數千百姓上街進行遊行示威活動,但是隨著當地腐敗官員的彈壓,和當地地痞流氓的加入,最終導致了地方民變,搶米風波又從廣東波及到了福建和台灣。
宋教仁等人見狀之後不得不離開中國前往日本尋求掩護,而留在東南三省的中興黨卻被抓捕不少。
就整個案情來看,其實宋教仁等人的政治訴求並沒有犯太大的過錯,中興黨也沒有推翻中華帝國的打算,他們僅僅是對貪汙腐敗以及官員與奸商勾結表示不滿,但是他們所做的舉動導致的影響太過惡劣,搶米風波並沒有讓老百姓們吃飽肚子,反倒讓他們鐵了心造反——這更是宋教仁等人沒有想到的。
不得已,曹躍在一起派遣嚴東前往東南三省首先將負隅頑抗的人絞殺幹淨,隨後又讓王兵將廣東、福建和台灣三省貪官汙吏進行肅清。
曹躍對王兵的要求就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教育就是教導中國人如何當好一名官員,所以不要擔心抓得多了,沒有官員能夠做官了。中國讀書人都能當官,隻不過是生熟的問題。去年科舉考試,東南舉人一百多人,我再撥給你五百人。抓一個任命一個,一個蘿卜一個坑,政府機構不倒,當官的隨便換。另外,中華帝國尚且沒有行賄罪,元老院接下來會製定行賄罪,而你也要將那些行賄官員的商人們全都抓起來,讓他們掂量一下行賄的後果。”
東南米風波暴露了中華帝國的一些弊端,例如官員貪汙腐敗並沒有比前清減弱多少,甚至一些官員寧可不要增加月俸,也希望維持原來的製度,因為對於他們來說,貪汙是沒有止境的,月俸是有定額的。
隨後曹躍將注意力放在了吏治上,如今已經是中華帝國三年,曹躍皇朝的根基穩固了,不再顧慮就官員,同時為了補充被革職的舊官員,曹躍宣布中華帝國三年年底,增加一次科舉考試,並將考試地點依舊放在南京,此次科舉考試錄取舉人超過前一次的2000人,達到史無前例的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