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不好意思誇獎孩子,即使是孩子偶然取得好成績時,也應鼓勵說“幹得好”。父母如能為孩子不辜負父母的期待而真誠地感到高興,孩子自己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期待。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良好情緒仍表示擔心,則可以叮囑說,“你這次隻是由於運氣好,下次要靠實力取得好成績”。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太弱小,在他的人生之中會遇到很多難題,父母應該盡可能地幫助和支持他。每個人都會有失落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失去信心的時候,何況是孩子。隻有讓孩子充滿信心,他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之中麵對一切挑戰,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信心從何而來?來源於父母有效的誇獎。孩子需要誇獎,需要鼓勵。“誇”不僅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
評價事情總有個優良中差之分。孩子得了“優”,父母自然要誇他一番,增加他的信心。得“良”“中”,誇獎也是必要的,可以找找差距,但重要的依舊是誇。即使很差,也要善於誇獎,不要給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幫孩子找一些原因,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的閃光之處給予誇獎。在這種時候,千萬不能讓孩子失去信心。
美好的東西總是讓人回味無窮,醜陋的東西總是令人膽戰心驚。“誇”可以使被誇者產生美好的心境,從而留下美好的回憶,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人生之中會有很多失敗,教育孩子學會麵對失敗,不怕失敗,是非常重要的事。很多時候,因為害怕失敗而失敗了;另一些時候,因為不怕失敗反而勝了。
因為害怕失敗,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大,本來能夠做的,輕而易舉的事情也做不好,做不了;害怕失敗,孩子心裏會產生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想法,喪失嚐試的勇氣,以至於長期處於無能的心理狀態。
害怕失敗的心理不予消弭,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對事物緘默冷淡或者不參與任何活動的習慣,這對他的健康成長極為有害。這種心理會導致孩子變得自閉、憂鬱、陰沉,這樣的人怎麼會有快樂的性格和美好的人生呢?
孩子良好的行為在得到不斷誇獎時,這一行為就會不斷重複而形成習慣。很多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為孩子的良好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就不想誇獎。孩子良好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的誇獎,孩子的心裏就不會增加印象,良好的行為就會慢慢停止。
在生活中,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孩子表現出了不良行為,比如打架、浪費、偷東西、撒謊……,這時父母著急了,訓他,罵他,甚至打他。這樣做的結果非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
孩子的不良行為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們往往對這些行為的印象更深。因為孩子往往會選擇引起父母注意的行為,而不願選擇父母毫不理會的行為。
有些父母錯誤地認為,關注孩子的壞行為,對孩子進行懲罰,可以製止不良行為的發展。其實,對孩子來說,這種懲罰似乎是一種獎勵,因為這一行為引起了父母的重視。這就是不少孩子愛惡作劇的原因所在。
父母關注什麼行為,這種行為就會逐漸變成孩子的習慣。因此,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好的一麵,對良好行為給予及時、恰當的獎勵,而對不良行為采取漠然處之的態度,讓它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對於孩子好行為的誇獎越早越好,孩子年齡越小,實施起來效果越明顯,也越容易。研究表明,當孩子進入少年時代,這種誇獎就有一定難度了,因為在孩子少年時代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反抗父母階段。為了更好地實施這一方法,父母應該明確區分孩子的情感與行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愛、高興、生氣等,是孩子獨有的,父母往往對此鞭長莫及。孩子感到高興或生氣,他們自己也無法控製。但孩子的行為是外在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孩子自己也能控製。因此,父母雖難以控製孩子的情感,但是卻可以對孩子的行為施加極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誇獎,針對的應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的情感。
父母應該注意到孩子的行為是指具體的行為,而不是抽象的或分析出來的。那些說不清楚的行為,父母無法施加影響,也無法去加以控製。明白這一點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