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裏,傑妮(福爾哈德的小名)很難找到可與之商榷自己的“奇談怪論”的人,老師雖然表揚她的鑽研精神,卻對她的“極端固執己見”、“對他人妄加評論”深表遺憾。
幸運的是,傑妮的父親一直是她的惟一“忠實聽眾”。父親總是耐心認真地聽取她的意見,對於女兒不拘一格的獨特想像力與創新思維,父親給予了最細心的嗬護,每次聽完女兒的新想法,父親都會給予一定的肯定及最大的鼓勵。
父親的讚許給了傑妮極大的信心,使得她無論做什麼,都試圖用自己的新觀點去做。每當冒出什麼新想法時,她首先想到便是告訴父親。在小傑妮看來,父親的讚許便是對她能力的肯定。
在父親的鼓勵下,傑妮保持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和大膽的懷疑精神。而這對於每一個想有所創新的科學家來說,無疑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
後來,傑妮還經曆了多次的“闖禍”風波,都是父親出麵解決的,這些都極大地鼓舞了傑妮的創新思維及勇於堅持自己看法、不隨“大流”的勇氣。也就是在這時候,奠定了傑妮未來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敢於遊離於科學界主流 以外,勇敢地堅持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理解的“過時”的研究課題的基礎。
哈佛家訓
孩子產生“奇談怪論”,說明孩子已經具有獨立思考過程,從而產生與常人不同的想像和思考成果,尤其當她得到老師的“遺憾”的評價後,她更需要人的理解與支持,需要心理的“救助”,此時父母如果不給予關心和愛護,就會扼殺孩子的創新精神。
孩子是一株“幼苗”,需要精心的嗬護,家長絕不可掉以輕心。
5歲的圖書館小讀者羅莎琳出生在紐約東區東歐移民集居的低窪地,父親是來自俄國的猶太移民後裔。由於生活困難,父母都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大多數猶太人都是愛好知識的人,羅莎琳的父母也不例外。雖然他們因家境貧窮中途輟學,沒能接受更多的教育,但這並不表明他們不熱愛知識、不熱愛學習。
羅莎琳的父親從不多的收入中擠出錢訂了一份《紐約時報》,閑暇時經常閱讀,羅莎琳的母親則讀遍孩子們的每一本教科書。但家裏可看的書畢竟太少了,父母把目光瞄向了當地的公共圖書館。先是羅莎琳的父親去借書,後來是讓兒子負責借書還書。
父親不讓羅莎琳和哥哥一起去圖書館這件事,一直讓羅莎琳“耿耿於懷”,她多麼盼著能和哥哥一起去圖書館啊!
還是在上幼兒園之前,羅莎琳就已經像大人一樣正兒八經在看書了。羅莎琳多麼想像哥哥那樣“神氣”地去圖書館,但疼愛她的父親總是說,你還太小,等長大一些。在羅莎琳滿5歲後,父親就讓她跟著哥哥到圖書館去。早就憧憬著這一天的羅莎琳別提有多高興了。這一切都使她成為一名愛看書、愛學習的孩子。
那時,羅莎琳居住的猶太人區裏有很多猶太人,充滿了求知欲望與好學上進的精神,這兒的小孩子在五六歲時,便成了圖書館的讀者,羅莎琳更是不例外。
哈佛家訓
洋溢在整個家庭中的這種濃鬱的讀書氛圍,給孩子造成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這是孩子喜歡讀書的最直接動力。
利用悟性讓人生綻放光華
女孩瑪利亞·羅塔斯是薩爾瓦多人,她在貧困的印第安人家庭剛剛墜地,就被父母帶到美國尋找生路。頭幾年,父親靠到打工市場上找零工,當卡車司機,為人家做清潔養家糊口,直到幾年以後才找到一份固定工作,取得了美國國籍。他萬萬沒有想到,小女兒瑪利亞·羅塔斯竟會給他帶來好運。
瑪利亞·羅塔斯剛剛6歲時,就對各種玩具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家中貧窮買不起更多的玩具,她就用父親買來的橡皮泥自己捏成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她的橡皮泥玩具幾乎每天都有新花樣,隻要她看到過的,她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它捏成她喜歡的玩具,她對玩具有著超常的悟性。
那年過聖誕節,父親要送她一件禮物。就帶她來到世界著名的迪斯尼公司經營的一家玩具城,讓她自己挑選。但瑪利亞·羅塔斯看了半天,竟一件也沒有挑中。瑪利亞·羅塔斯這怪異的現象,恰好被玩具店的老板唐納德·斯帕克特發現了。
這位美國著名的玩具商問瑪利亞·羅塔斯:“你不喜歡我們的玩具嗎?”
“是的。”
“那你喜歡什麼樣的玩具。”
於是,瑪利亞·羅塔斯指著那些動物玩具開始數落:“這種姿式不好,那種顏色不對,這種看著太笨,那種做得不像……”
唐納德·斯帕克特聽後覺得眼前這個小女孩出語不凡,便把她領到後麵的辦公室,把她剛剛指出的玩具一樣一樣擺在桌子上,問她應該改變成什麼樣子。
她便叫人找來橡皮泥,按自己的想像一樣一樣捏起來……結果讓唐納德·斯帕克特大為折服,立即協商與她簽定一項長期合同,破例聘請她為玩 具公司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