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真愛——成功的動力(1)(1 / 3)

瑪妮雅的童年

一提起女科學家,恐怕大多數人都會立即想到居裏夫人。她那堅忍不拔的毅力、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偉大高尚的人格魅力,會給每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居裏夫人的父親——斯可羅多夫斯基,則是這一切的源泉。

在身為物理教師的父親的房間裏,放著很多物理儀器和礦物標本,如玻璃管、小天平、驗電器等,牆上還掛有氣壓表。這一切使瑪妮雅從小就萌生了對科學的好奇心。父親經常把他那豐富的科學知識,娓娓動聽地講給孩子們聽,使孩子們從小就熱愛科學。

瑪妮雅的父親是一個文理兼通、文靜而多才多藝的人,他不但懂波蘭語和俄語,還會其他六種語言。家裏有一個很好的習慣,每逢星期六,吃過晚飯,瑪妮雅的哥哥姐姐們就圍坐在父親身旁,大家喝著熱茶,聽父親給大家朗讀著名的波蘭詩詞——這在俄國統治下的波蘭是不可想像的。父親還經常把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翻譯成波蘭語講給孩子們聽,給孩子們講波蘭英雄的故事和波蘭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曆史……這不僅使孩子們獲得了豐富的文學和曆史知識,而且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愛國熱情。

在父親的影響下,瑪妮雅從童年起就非常喜歡詩詞,能大段大段地背誦許多波蘭著名詩人的詩句。而且,她也像父親一樣會好幾國語言,能很順暢地閱讀這些語言的名著。

父親的早期教育,使瑪妮雅既擁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又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這兩方麵的因素,使她既在學術上達到了常人難以達到的高度,又成為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

哈佛家訓

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這是毫無疑義的,這需要家長從孩子出生起就要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瑪麗婭的家庭宴會

瑪麗婭·邁耶博士畢業後,連續30年沒有工資,即使她做了教授,她也隻是有一間辦公室。後來,瑪麗婭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她興奮地發現這裏每周都有研討會。由於青少年時代的經曆,瑪麗婭對宴會、研討會之類的聚會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然而,這個教授家庭宴會上的寵兒,卻被禁止參加研討會後的聚餐會。瑪麗婭覺得受到了侮辱,從此即使受到邀請,她也拒絕參加。

看到妻子受到的歧視,疼愛她的丈夫、物理係主任約瑟夫非常氣憤。但瑪麗婭力勸丈夫不要抱怨,為了自己和丈夫的事業,她寧願忍氣吞聲地過日子。

後來,費米教授(楊振寧的老師)和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利比教授搬到了瑪麗婭家的隔壁,加上瑪麗婭的老師尤裏教授,他們都成了瑪麗婭家庭宴會上的主角。大家喝著瑪麗婭準備的酒,有時跳舞,有時天南地北地“神聊”。這樣的宴會不僅排遣了瑪麗婭的失意,而且總能讓她接觸到不少最前沿的科學知識。由於參加宴會的人並不都在一個領域工作,因此瑪麗婭學到的知識也並不局限於某個學科。她的知識非常全麵,可以稱之為“雜家”,這使得瑪麗婭頭腦靈活,思維極其敏捷。

在瑪麗婭年幼的時候,母親每周都要舉辦家庭宴會。瑪麗婭正是通過家庭宴會完成了科學啟蒙,這對瑪麗婭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瑪麗婭·邁耶獲得了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哈佛家訓

專家們通過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發現,家庭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而獲得與科學大師們麵對麵的交流機會,則是“環境成功因素”中的最大因素之一。

居裏夫人的愛情生活

1894年4月的一個春意濃鬱的晚上,瑪麗來到瑞士福利堡大學教授科瓦爾斯基在巴黎的家。科瓦爾斯基也是波蘭人,當時他在巴黎做學術研究,他為瑪麗介紹了一個能幫助她的物理教授。

一進入房間,瑪麗就看見一個高個子青年人。他的眼睛大而清澈,臉上的表情深沉而溫和,神態瀟灑不羈,就像一個做夢的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不久以後,年輕人就到瑪麗的寓所拜訪,他們成了好朋友。年輕人向瑪麗描繪了他每天的研究生活以及想終生獻身於科學的夢想,並請瑪麗和他共同分享這種生活。

這個和瑪麗一樣愛“做夢”並且邀請瑪麗和他一起“做夢”的人就是彼埃爾·居裏。當時他35歲,因發現壓電效應、發明了“居裏靜電計”,以及提出“對稱性原理”和“居裏定律”,而被科學界稱為“實驗物理大師”。在認識瑪麗之前,彼埃爾一直對女性懷有偏見,他一直不相信有哪位女士能與自己分享他的科學夢想。

然而,非凡的瑪麗完全顛覆了他對女性的偏見。

彼埃爾是法國人,與彼埃爾結婚就意味著瑪麗得放棄她的祖國與家庭。

瑪麗心裏矛盾極了。她一直記得父親從小教育她的話:“要用自己的知識把祖國從苦難中解救出來。”這一切難道現在都要放棄了嗎?一方是祖國和父親,一方是愛情和事業,這種選擇太難了,舍了哪一方都是揪心的痛。

瑪麗在通過數學學士學位考試後回到了華沙,然而彼埃爾的信也跟隨她到了華沙:“如果我們確實能夠共同度過一生,沉醉於我們的夢想之中,比如你報效祖國的夢,我們為人類謀求幸福的夢,我們為科學而努力奮鬥的夢,這實在是天下最美好的事。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