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快樂——幸福的源泉(2)(2 / 3)

哈佛家訓森林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遊玩場所,在這樣一個廣闊的天地裏,孩子可以隨心所欲地遊玩,在碧綠的草地上,在明媚的陽光下,他會感到自在、自由。

經常帶孩子去郊外吧,讓孩子多感受一下大自然之美。

不曾抱怨生活。

秋天的黃昏,阿玟信步走向郊外。她發現秋天的足跡在鄉村所烙下的景象遠比城市美好。

在城市裏,生活即使舒適,但有時仍感貧乏;工作即使忙碌,但有時也覺空虛;有快樂也有彷徨,有希望也有失望,總是難得如意。因此,尋訪鄉野便成為解決煩惱的一種途徑。

鄉間,正是豐收的季節,田壟上堆著已收割的稻子,農人提著鐮刀正將歸去,他們鬆鬆鬥笠,用頸上的毛巾擦著汗,然後嬉笑著走向冒著炊煙的家。

幾個黑黝黝的鄉童,用竹竿打著番石榴樹上的果實,在溪水裏清洗一下,便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阿玟在溪邊的一棵樹底坐下,皮鞋上沾滿泥巴。一個鬢發已白的老農走過來和他搭訕。老者的態度淳樸而友善,使人不必存有絲毫顧忌。聽了他的談話,阿玟更加羨慕鄉村的生活了。

老農說:“我們農夫感覺快樂,是因為我們能夠適應田間的工作,而且喜歡它。”

阿玟不禁自問:如果我到鄉下長久生活,也能適應嗎?我能忍受風吹日曬?能放棄城市裏一些現代的享受?能吃得消使手磨出繭的工作嗎?

老農又說:“我很樂觀,我對生活從不曾抱怨過,我吃自己種的蔬菜和水果,覺得那是世上最好的食物。”

阿玟似有所悟地點點頭。

哈佛家訓許多人看起來生活得很愉快,就是因為他們對生活從不曾抱怨過。

鄉下人進城感到好奇,城裏人下鄉覺得新鮮,這都是短暫的。如果你不能適應生活,不能調整心態,你永遠都會有煩惱,不論在鄉下或城裏。

生活就是修行。

一天,有一位女士來找秀峰禪師,埋怨工作得很辛苦,上司給壓力,下屬又不合作,工作得很辛苦,她想不如出家好了,以後不用再麵對這些工作上的煩惱。

秀峰禪師對她說:“生活不就是修行嗎?可知現在對工作生厭就想出家,如果對出家也生厭了,那又怎樣?”

她的反應是“哦!”就無言以對。

秀峰禪師開導她說:“你要明白你在公司的職責,如果生活你也應付不了,去寺院你又應付得了嗎?例如寺院生活的清規或刻苦等。你要明白為什麼公司要雇用你,為什麼你的上司要賞識你?你的職責就是為公司解決難題,所以你要做好你的職責,你可以嚐試去了解你上司的煩惱,如果你明白,你就懂得處理他現在麵對的難題。你覺得很難交給下屬去處理工作的情況也一樣,譬如你做衣服,你有什麼要求,你要清晰的告訴對方。對方明白,才可以按你的要求去做。就是這樣你要解釋給你的下屬知道,要怎麼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你給他們方向,他們才明白應如何做。其實生活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成我們的職責也是一樣,如果我們馬馬虎虎,下次還可以接到新的訂單嗎?不要一味抱怨上司和下屬,隻要做好我們的職責,這就是入世修行的不動心!”

那位女士聽完這番話,麵上重現喜悅的神色,頂禮而去。

哈佛家訓。

生活和工作中,感到不如意的時候,不要抱怨別人對我們不公平,首先要認真想一想,我們是否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圓滿完成了人生的職責。

選擇生活中的樂趣。

“我再也不相信朋友了!”被最好的朋友算計的人,為人作保卻無辜負擔龐大債務的人這麼說。

“我再也不要相信男人!”失戀的女人這麼說,失戀的男人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再相信女人,或者不再相信愛情。

在人生中受到一點挫折的人,也可能因為“心血來潮”不再相信生命。有時,隻是因為一點點不順利,我們就會認為整個世界都在和我們作對。人們的腦中好像有一種叫做憎恨的細菌,隻要吸收到了一些腐敗的養料,它就會無限製地分裂繁殖,急於否定一切,讓自己身陷於絕望的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