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得對,她已經習慣了。老師布置再多再難的作業,她唯一想的就是如何盡力去完成:怕自己困,桌子上放兩塊巧克力,困了時提神;怕自己的體力供不上,無論學習多緊張,中間也會停下來到外麵散散步休息下大腦。有時候,她覺得老師提出的要求實在是太過分了,她完成起來實在有難度,她會直接去找老師解釋,跟老師談判,但她從來沒有在背後抱怨過半句。而我知道,她這樣的好心態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平日裏點點滴滴教育引導的結果。
她也曾像那個小姑娘一樣對她周圍的世界充滿不解與抱怨,時刻張開渾身的刺準備紮人,這大概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
“媽媽,我們這次考試真煩人,老師出的題目太偏了,全是我們書上沒有的。”某次考試不順,她回家抱怨出題的老師故意為難他們。
“是嗎?那你們這次是不是全體都沒考好?都跟你一樣的感覺?”
“沒有。有兩三個同學考了九十多分。”
“哦,那他們是瞎碰的吧。”
“不是,他們平時看的課外書多一些。”
“那不就是了,還是說明你沒能掌握得紮實全麵,閱讀量不夠嘛。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
“媽媽,我們班辛妍真煩人,總是說話不算數,以後她再找我我也糊弄她。”跟同學約好一起到外麵去買文具,那同學卻三番五次地失約,她生氣了。
“同學失信是同學的事,她不知道失信於人的害處,你可以告訴她,如果她還是不懂那也沒有辦法。但你明知道失信不好,還學她是不是就是錯上加錯了?再說了,也許同學不去是真有苦衷呢?要試著多理解別人。”
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走開。以後,回家再沒有跟我抱怨過那位同學,她已經把道理給同學講清楚了。
“成功的人為自己找原因,失敗的人才會為自己找借口。”某天飯桌上,我把在某本書上讀到的話說給她聽。她聽完,若有所思地低頭繼續吃飯。第二天再吃飯時,她鄭重其事地對我說:“以後,我不再為自己找借口,隻找原因,因為我不想做一個失敗的人。”
那句話,就被她深深地記在了心裏。她真的努力嚐試著那樣去做。努力去認識自己的不足,盡自己所能地去改進,做不到,也不抱怨。她羨慕會跳舞的同學,也渴望有她們那樣曼妙的舞姿,可她天生的長腿硬骨讓她根本無法跳出一支優美的舞蹈,她也不惱,說:“人各有所長,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裏都做第一。”考試考砸了,不再抱怨老師出的題目偏、怪,她說是自己沒學紮實。同學惹著她了,背地裏生一會兒氣,一轉身就把那些不快丟了。“每天正經事都忙不過來呢,哪有時間煩惱抱怨,有那精力,不如去解決一點問題。”她說出這話時,不過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
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話,會讓我們很多成人臉紅。因為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裏,有多少人卻是在日複一日的抱怨中度過——抱怨上司偏心,抱怨同事鉤心鬥角,抱怨交通擁擠,抱怨房子太小、薪水太少……原本幸福平和的日子在成堆的抱怨裏哪還有一點快樂的色彩?可抱怨卻不能為我們解決一點點實際的問題。
美國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威爾?鮑溫,曾經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每位參加者都被要求戴上一個特製的紫手環,隻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二十一天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八十個國家、六百萬人熱情參與了這項運動,他們都願意試著來讓自己不抱怨,試著學習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讓這個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麵能量。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熟是從不抱怨開始的,而我覺得,這樣的成熟卻應該是從小就刻意培養起的一種習慣。教孩子不抱怨,就要在孩子麵前不抱怨,給孩子一個不抱怨的世界,給孩子稚嫩的心上戴上一隻不抱怨的“紫手環”,讓他們從小就學會與自己和解,對別人寬容,這實在是他們成長路上一筆十分可貴的財富。欣慰的是,等淼淼慢慢步入青春期的時候,她已經能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而那些與她同齡的女孩子們,是否也能做到這一點,做一個不抱怨的青春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