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第一天,淼淼班上的孩子們相約到外麵一起玩。
“媽媽,同學們約我到外麵一起去玩,可以嗎?”
“準備去哪裏玩?”
“就到公園裏去轉一下。”
“好,但記得下午早點回來。”
得到我的允許,她高高興興出去了。下午三點半,她準時回家。
“媽,他們都去歌廳K歌了。我不喜歡那地方,沒去。”
“不年不節去K什麼歌?”
“慶祝下啊,慶祝終於放假了。”
“不過是一次放假,也不用這樣子慶祝吧。”我瞪大眼睛,現在的孩子們,享受生活的程度實在超出我想象。
“我們班去了二十多個呢。不過有幾個沒去,像麗啊、璿啊,都沒去。”
“所以麗、璿,包括我家的淼在你們班上成績一直穩列前茅,各方麵都很優秀,因為你們在任何時候都知道自製。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誰的自製力強,誰就是一個強有力的人。”
我不能否認,從孩子讀小學時起,我對她的各方麵都抓得比較緊。有很多朋友曾多次勸我,覺得我對孩子過於關注,可能也不是一件好事。有些媽媽極力主張對孩子的管理要能放手時就放手,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些道理,我也懂。可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懂得自製自律,對那樣的孩子,你自然可以放心放手,有些孩子卻是天性愛動閑不住的,你一鬆手,他的心思就不知遊走到哪兒去了。雖然說人的一生很長,一次機會失去還可以重新再去找下一次,可我們也不能否認,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很關鍵,你不敢隨意放鬆,因為一點小小的放鬆都可能讓你花費更多的心血與代價去為此做彌補,所以,我選擇持續關注。這樣的持續關注也並沒有如有些媽媽擔心的那樣,讓孩子養成凡事依賴的習慣。她也在一天天長大,那份困擾她的自製力也在一天天變強。而且我也相信,隨著她的成長,總有一天,她會變成一個有著很強的自製力的女孩子。習慣成自然。
如他們這般年齡的孩子,十三四歲的青澀年華,正是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強烈好奇心、探究心的時候,麵對五彩迷離的外在誘惑,分心、遊移、懶惰、偶爾偏離自己的主航道,都是極其正常的事情。我們的十三四歲不也曾如此走過嗎?可不能自製,不能自律,確實會讓我們多走許多彎路。這是多年以後,我已經曆過足夠多的人生風雨與挫折之後才總結出來的。也正因為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曆,我才越發希望今天的孩子們可以少繞一點彎路。
再回頭看那些成大事者,無論古今,無不是自製力超凡之人。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在1927年11月30日自己三十歲生日時,在日記裏激勵自己說:“人生半途,一事無成,不自愧歟?”然後,他製訂出了今後的努力目標,並嚴格要求自己:
讀書毋草率,每讀一書必一頁一頁讀過。隨有所見,即做劄記。
當日事當日即做。
毋有惰費時。
毋逞妄想。
做事讀書,須有秩序。
每天須用功語言,英、法或德。
作文須先熟思,作畢要改。
不作非行之文。
正是這種持久的自律不斷地修煉提升,鄭振鐸才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為讀者喜歡的文學作品。
在美國一所大學的日文班裏,某天突然出現了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太太。開始時大家並沒有覺得太奇怪,在美國那樣的國度裏,人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做。可過不了多長時間,人們就發現,那個老太太不是那種僅憑興趣去做事的人:每天早上,她總是最早趕到教室,溫習功課,跟老師一塊兒閱讀;老師提問,她會緊張得出一頭汗;她的筆記記得工工整整;每次考試前,她比那些年輕人還要緊張努力地複習。
有一天,有位給她上課的老教授對班上的一位同學說:“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可以問問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養的孩子。”那位同學一打聽才知道,這位老太太叫朱木蘭,她的女兒是美國第一位華裔女部長——趙小蘭。
跟孩子的班主任聊天,說起某些家長的素質讓人歎息,我不由發了一句感慨:在家長的身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未來。換言之,在很大程度上,家長的高度會決定孩子的高度。所以,在要求孩子能自製、自律時,家長首先要在這一點上做到、做好。為了提高淼淼的自製、自律能力,我們一直在嚐試各種方法。她抵製不住各類電視節目的誘惑,我們大人也放棄了看電視這一娛樂休閑方式;她製訂的計劃不能持續地堅持下去,爸爸和媽媽就各自製訂一份計劃陪她一起進行下去;讓她從小學做一個誠實無欺之人,不在背後論人短長,爸爸和媽媽交談之時也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總之,在她的麵前,我們盡力做到自律。
能自製的人,就是最強有力的人。孩子,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做一個有自製力、能自律的人。
4自省才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