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曠神怡,諸事順利。希望媽媽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
字是用藍色油性筆寫的,寫在她常用的心心相印的手帕紙上,淡淡的藍色在白色的紙上洇開來,如一朵朵藍色的小花。手帕紙散發著一種淡淡的茉莉清香,我的心和呼吸也被染得一片芬芳香甜。這個鬼丫頭,真的長大了,知道像朋友一樣來安慰媽媽。
猶記十幾年前,她還躺在我懷中的時候,我常常望著她熟睡的樣子一望就是半天,我在想,要等到什麼時候她才能說話呢?可以用語言跟我交流。等她長大一些,能跟在我身後跟我碎碎念、問東問西時,我又在恍惚,什麼時候她能像個小大人一樣跟我交流思想呢?我們像一對朋友一樣一起來談談身邊的這個世界。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我渴望著的那個朋友就這樣站在了我的麵前。她比我還高了,有時候甚至開始把我當孩子一樣來寵愛。她開始跟我沒大沒小,我心情好時她會善意地嘲笑我,我心情差時她又小心翼翼地哄我。她對這個世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有些已顯得很成熟,有些還顯得稚嫩。在她麵前,我這個當媽媽的也越來越有一種棋逢對手的感覺,麵對她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刻的問題,我常常感覺到自己的膚淺與窘迫,便逼迫自己拚命去填充。我知道,總有一天,她的思想與見地會超過我,那也正是我所渴望的。
現在還好,我們可以像朋友一樣,倒上兩杯清茶,一人占據沙發的一角,坐下來隨意地聊聊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冷酷與黑暗,這個世界的溫暖與美好。
2跟孩子談談閱讀
去朋友家玩,朋友剛從書店回來,給孩子買回一大抱書:“四大名著”、《基督山伯爵》、《家春秋》三冊、《巨人傳》等,裝幀精美,價格也不菲。我輕輕翻看那些書,驚羨不已,也有一點小小的疑問:“孩子現在學習這麼緊張,又不逢假期,給她買這麼多大部頭的書,有時間讀嗎?”
朋友倒很想得開,說:“放家裏慢慢讀就是了。”
“孩子愛讀書,真是好事。”朋友家丫頭跟淼淼讀一個年級一個班,她愛讀書,比淼淼更甚。小小年紀早已戴上近視鏡了,大約就是讀書太入迷的緣故。
“好什麼啊,把正經功課都耽誤了,都是這些課外書惹的。”朋友說笑著,還是難掩臉上那絲自豪之感,“聽孩子說你們家淼淼喜歡看一些雜誌啊、報紙啊,我們家玲玲不看那個,說太淺了。”
“嗯,淼淼平時是喜歡讀些雜誌。她總說自己平時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看那些大部頭的書,而且我發現她對這些文學方麵的書也沒有那麼癡迷,也就沒怎麼強迫她。”
我說的是實話,要說書的資源,家裏書櫃上的那些書也足夠孩子讀,可她並不是一個嗜書如命的孩子。我也曾經為此說過她,也曾試圖把一些我認為比較經典的書推薦給她看。她拿去了,過不了兩天就還給我:“媽媽,這書有點太深奧難讀了,我讀不進去。”
也是,“四大名著”雖然都在大力提倡要讀,可真正要讀通它們恐怕沒有十遍八遍,沒有足夠的年齡閱曆是不行的。有些人對有些書,終生癡迷,也不見得能讀通。譬如張愛玲晚年的紅樓夢魘,比如三毛終生都在讀《水滸傳》。我讀到大學時,去圖書館借了雨果的《悲慘世界》,試著讀下去,幾次都中斷還回去。讀書就像吃東西,合自己的胃口了,什麼時候都可以讀,不合自己的胃口了,別人說得再好自己也未必讀得進去。讀書還跟年齡閱曆有關係,就如一個一歲的嬰孩兒,他的胃隻能接受鬆軟的東西,你硬給他骨頭啃,他能啃得動嗎?
有位酷愛讀書寫作的朋友寫過這樣一篇文章《淺閱讀害人不淺》,說的就是當下的中學生閱讀,為了應付考場作文隻讀一些文摘類的快餐雜誌,也就是所謂的“淺閱讀”。而長期淺閱讀的結果隻會讓孩子們的心越來越功利浮躁,隻會讓他們去盲目追求一些形式技巧方麵的東西,卻無法真正領會閱讀的精髓所在。
這位朋友的擔心不無道理。跟淼淼談起這個話題時,她給我說了這樣一段話:“媽媽,我們也很想去讀一些你們所說的那些大部頭,問題是,我們現在有那個時間與精力嗎?我們現在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中考、高考——中考要考一所重點高中,高考想考一所重點大學,這樣的機會於我們來說更少、更寶貴。讀書嘛,隻要喜歡,有一輩子的時間。所以,我還是願意先把眼前的任務完成好,再去想淺閱讀、深閱讀的事。”
想想孩子說的確實有理,再聯想起自己的閱讀生涯,遂不再對淼淼不讀文學大部頭的事耿耿於懷。她不似我,癡愛文學,她更感興趣的是理工科,我不能要求她麵麵俱到;也正如她自己說的,她現在光學校的科目應付下來就有些累,不逢節假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讀課外的書;再有,有些書,在她這個年齡,也確實讀不懂,讀不懂的書硬逼自己讀,沒多大意義。
我的閱讀生涯應該是從表姐的抽屜裏開始的。那時年紀尚小,字也認不得幾個,卻對表姐那隻棗紅色的櫥櫃充滿好奇與期待。那滿滿三抽屜小人書,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在那裏,我認識了命運淒苦的三毛,認識了美麗善良的人魚小姐,開始模仿著小人書裏說的,每年七月七夜裏躲到家裏的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