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兒子黏媽媽,當心培養出一個“娘娘腔”(1 / 2)

第6章 兒子黏媽媽,當心培養出一個“娘娘腔”

德國家庭治療師伯特?海靈格說過:“男孩在胎兒期和童年早期,主要是受母親的影響。如果他不能突破這種影響,母親的影響就會充斥著他的心身……他必須放棄那最原始、最親密的對母親的依附關係,去接受父親的影響。”

【成長的天空】

總是纏著母親的兒子

晚春的一天,風和日麗,氣候宜人,到處都彌漫著花香。“玫瑰心靈”心理谘詢室裏,坐著一位煩惱的母親。她是為了兒子來做心理谘詢的。

這位母親告訴心理谘詢師:“我兒子今年已經上初三了,但還是跟我的關係親密異常,十分依戀我。以前自己也沒覺得有什麼,可是最近聽了一些關於心理學方麵的廣播節目後,心裏開始恐慌,因為兒子對自己總是什麼事情都說,晚上散步的時候也一定要跟我一起去,有的時候甚至班上哪個女孩子給他寫了信,對他有好感,甚至對某個女孩子的評價,全部都會告訴我。我現在很擔心:我兒子他是不是有俄狄浦斯情結,他現在這麼大了對母親還是這麼依戀是不是不正常?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做些什麼,我愛人有時候也很生氣,說兒子總是長不大。醫生,你告訴我,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他長大起來呢?”

【心理點撥】

“戀母情結”的心理分析

俄狄浦斯情結是指孩子在五歲左右時為了對抗與母親的分離焦慮而激發的依戀母親的情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戀母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然階段,如果孩子在五歲前和母親形成穩定安全的關係,戀母期伴隨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感知方式會慢慢地因為心身成長,被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取代,開始社會化過程,戀母的心理趨向也慢慢地潛抑,並在成長中轉化為愛的動力,形成與人達成深層親密的能力。如果媽媽忙著工作,忽略了孩子,或個性比較冷,不怎麼喜歡孩子,不能給孩子及時的照料,甚至虐待孩子,孩子就不容易與母親形成穩定安全的關係,戀母階段的心理成長也就無法完成。孩子會因此在潛意識中去尋求補償,甚至過度補償。比如總是渴望母愛,不願意離開母親,害怕不被母親接納,對母親的話過度認同等。

也有的孩子用控製母親的方式來表達戀母情結。為了讓母親變成自己需要的樣子,做一些非理性的行為,用各種辦法糾纏母親。母親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時,他就會仇視母親。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母親過度依戀孩子,強化和鼓勵孩子與母親保持密不可分的關係,無意識地控製、壓抑、挫敗孩子自立的能力,不讓孩子離開自己。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後,甚至結婚生子後還需要媽媽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這種情況的戀母不是純粹心理上的戀母,而是混雜著對母親的依賴和服從,內心可能有衝突和痛苦。

戀母情結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也是最早發生的人際關係,長大以後的各種人際關係都不同程度地受戀母情結的影響。可以說,後來的各種人際關係都是戀母情結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