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沒有語言障礙,但就是不說話
孩子在家裏會和家人唧唧喳喳說個不停,但是在學校或者陌生的場合卻拒絕開口說話,變成了“小啞巴”。孩子這樣,父母很著急,想方設法讓孩子開口,但父母越是著急,孩子越是緘口不言。
【成長的天空】
完全不和家人以外的人說話
小宇從小就是個膽小的孩子,很怕見生人,平時家裏來了客人,他總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間裏不出來。有時候媽媽帶他到公園裏散步,他不是躲開其他小朋友,就是一個人自顧自地玩。媽媽隻當他是膽子小也未曾引起重視。
上小學以後,小宇上課認真聽講,老師布置的作業也都能按時完成,但是他上課卻從不回答老師的提問,下課的時候也不願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交流,班裏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他也不願參加。時間長了,小朋友都覺得他很孤僻、不合群,所以都不和他玩了。老師發現情況後,先讓班長和他結成對子,可是當班長和他交談時,小宇不是用點頭、搖頭等動作來表示,就是用筆談的方式和班長交談。
老師無奈之下,將小宇在學校的這一情況通知了他的父母。父母很驚訝,因為小宇在家的時候很正常,經常跟他們講一些學校裏的趣事。而且和從小一起長大的小朋友玩時也有說有笑的,並沒有發現像老師說的那種情況。小宇的父母很納悶,怎麼小宇在家和在學校裏判若兩人呢,不知道他是怎麼了。
【心理點撥】
孩子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
實際上,小宇是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緘默症是指言語器官無器質性病變,智力正常,但表現出頑固的沉默不語。此症被認為是小兒神經官能症的一種特殊形式,多在3~5歲時出現。
根據兒童在不同場合的不同表現,緘默症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全麵性的緘默症,就是不管在何種場合都不說話,或者是拒絕說話;另一種是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兒童在獲得言語功能後,因精神因素而出現的、在某些社交場合沉默不語的症狀。緘默症並非言語障礙,而是一種社交功能性行為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多發生於兒童階段,他們有正常的言語理解及表達能力,但在公眾場合拒絕講話,越鼓勵他們講話,越是緘默不語;有些兒童在幼兒園裏不怎麼說話,但回家就特別能說;見到親人或其他兒童時,與其說話,但有其他人在場時,立即低頭不語,有時僅用手勢動作來交流,如搖手、點頭等簡單的反應。他們的言語表達在場景上和對象上有鮮明的選擇性,約70%的兒童還伴有其他情緒和行為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多發生在敏感、膽怯、孤僻的兒童身上,女孩比男孩多。
研究發現,兒童患緘默症與兒童自身的性格、家庭環境、心理因素以及發育因素有關。平時父母過分溺愛、保護,初次離開家庭,環境變動均可引起緘默症,部分也與遺傳因素有關。也有人認為,兒童是因為感到不安,為了保護自己而保持緘默的。
讓孩子不再沉默
對於兒童緘默症,專家建議應該盡量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項集體活動,逐漸消除孩子陌生、緊張的心理狀態。
要盡量避免對孩子的各種精神刺激,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和開朗豁達的性格。
當孩子沉默不語時,不要過分注意其表現,避免造成緊張情緒進一步升級,甚至出現反抗心理。可以采取轉移法,如父母陪孩子遊戲、外出遊玩,分散其緊張情緒。
平時在情緒鬆弛的情況下,孩子剛張口講話時就給予獎勵和鼓勵;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歡的東西作為獎勵條件,用行為矯正的方法讓孩子說話。
此外,也可以運用藥物治療。對一些症狀較重的患兒,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小劑量的安定類藥物或抗抑鬱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