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習慣自我否定的孩子,極易患上社交恐懼症
孩子害怕與人交往,不敢與陌生人說話,不願意到人多熱鬧的場合……孩子的這些行為讓父母感到很煩惱,有的父母甚至會因此訓斥孩子,殊不知,父母的訓斥會加重孩子的這些行為,會讓他們更加害怕與人交往。
【成長的天空】
不敢與人交往的小男孩
凱凱今年4歲了,原來一直都是爸爸媽媽帶他,後來隨著工作日漸繁忙,照顧孩子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於是爸爸媽媽將他送到了幼兒園,想讓他適應一下集體生活。沒想到幾周後,幼兒園老師打電話來,告訴凱凱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懼症,建議進行心理輔導。爸爸媽媽很是詫異,每天上下學接送,凱凱一看見父母就笑逐顏開,回家也不停地說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新東西,沒看出異常啊。於是爸爸決定請一天假,到幼兒園看個究竟。
在老師的陪同下,爸爸來到了凱凱的班級,躲在窗外觀察。他發現,無論是上課還是自由活動,凱凱總是一個人躲在小朋友們的後麵。老師上課提問到他,他低著頭、紅著臉,不知道囁囁嚅嚅的在說什麼;自由活動時,大部分小朋友都聚在一起玩,但凱凱卻一個人搬著小板凳在邊上獨自玩積木。同時,父母注意到,晚上帶凱凱散步,見到同院的叔叔阿姨,他從來不叫,要麼裝沒看見,要麼死命地拽著媽媽的衣角,往身後躲。而且也不常和同院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時候媽媽把他送去樓下的兒童樂園,讓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不一會兒,他就自己回家了。
【心理點撥】
孩子社交恐懼根源在家長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許多孩子身上都很常見。我們知道,孩子由於缺乏獨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經驗,在離開父母,獨自麵對陌生人的時候,會產生焦慮。隨著和陌生人交往次數的增加,焦慮逐漸降低,最終會成為“熟人”。但如果長時間、反複出現持續的焦慮情緒和回避行為,就表示有社交恐懼症的嫌疑了。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動,但有的孩子怕見生人,甚至與熟人談話時都感到緊張和臉紅,不願到人多熱鬧的場合;有時還會口齒不清、口吃、不敢抬頭看人;嚴重時,在與人交往中出現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無措等現象。這些現象稱之為“社交恐懼”。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長誤認為孩子老實、聽話、不頑皮。其實,這些孩子的心理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現。
這些孩子,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評,有時隻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過錯而遭到父母過分嚴厲的訓斥,甚至受體罰,有時則因為父母情緒不好而毫無道理地發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這種家庭裏,便產生懼怕心理,孩子甚至不能辨別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孩子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恐懼和焦慮之中,他們從父母的行為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自己很無能,總是做錯事,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這類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懼傾向,嚴重者會成為社交恐懼症患者。患了此病,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會變得內向、孤獨,人生觀也變得消極、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