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奧爾茲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用輕輕的電擊刺激小白鼠的“快樂中樞”,讓它感受快樂,然後,讓小白鼠學會控製這個電擊方法。之後,小白鼠就會什麼也不做,隻是一遍又一遍地電擊自己,頻率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5000次,並能持續15~20個小時,直到疲倦為止。
許多父母多用的完全以成績為取向的獎懲辦法,和心理學家對小白鼠的電擊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是奧爾茲的實驗場景,他在小白鼠的下丘腦背部(即“快樂中樞”)埋入電極,並在電極的另一端接上電源開關。他把小白鼠放入實驗箱,並在箱裏放了一個杠杆,如果小白鼠壓動杠杆,那麼電源就會接通,小白鼠的腦部就會受到一個微弱的刺激,並感到快樂。之後,小白鼠會自發地不停地按壓杠杆以獲得電刺激。
讓孩子多點愛好
要防止孩子染上“嗜考癮”,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多點愛好。
首先,不要隻根據學習成績的好壞來獎懲孩子。孩子取得了好成績,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快樂,但不必非得給予他很高的獎勵。“因為,外部獎勵太頻繁,會奪走孩子內在的喜悅。”對於孩子來說,考試成績好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如果他很愛學習,那麼這就是對他學習最好的認可。好成績會帶給他內在的喜悅,這種內在的喜悅是最好的學習動力。但是,如果頻繁給予物質獎勵,這種內在的喜悅就會被外在的物質獎勵所取代,那麼孩子的學習動機就有可能會改變,由原來的獲得好成績變成追求物質獎勵。
但是,當孩子沒有考好時,也不要過分地責怪他。因為沒有考好,他自己的心裏就已經很難過了,如果再加上家長的責備,孩子可能會受不了。許多患上“嗜考症”的孩子,其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要求相當苛刻,考好了,“一俊遮百醜”,其他什麼問題都可以不追究,考砸了,“一醜遮百俊”,其他方麵做得再好也不會得到家長的認可。甚至,孩子考了全班第一,父母會說:“這有什麼好得意的,這點成績就翹尾巴了?你什麼時候考了全校第一,那才算有本事!”
讓孩子適度參與做些家務。在很多家庭,學習成了孩子唯一的任務,家長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用操心。如此一來,孩子就把學習成績當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從而喜歡上了考試,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鼓勵孩子有其他愛好。但不要把愛好當成任務,如果把愛好當成必須完成且必須要做好的任務,那麼,愛好也就失去了其意義,反而會變成壓力。
總之,就是不要讓孩子成為前麵提到的小白鼠那樣,隻有考試這一種快樂。美好的人生,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