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厭學,看到課本就心煩
一到上學的時候,孩子就說自己的身體不舒服不願意去上學……厭學的孩子大多數是從這種“上學不順”的情況開始的。
【成長的天空】
“我討厭上學!”
天天上初三了,馬上麵臨著畢業考試,因此,父母對他管教得嚴厲了一點兒,尤其是學習方麵。但是,父母發現,天天似乎是越來越不愛學習了,成績也開始直線下降。父母著急上火,但天天自己卻像個沒事兒人似的整天優哉遊哉的。
天天的父母跟老師訴苦:“原來放學還知道看看書、做作業,可一上初三就連作業都不做了,書也不看了。要麼看電視,要麼就坐在電腦前,不是上網就是打遊戲,反正就不看書做作業。你說他兩句吧,他就‘嗯’、‘啊’,說一會兒就去,可過半個小時你再看,他還在那玩呢。”
“我們盡量去和他做朋友,逮住機會就做思想工作,可怎麼說也沒用,道理他都聽不進去。問他為什麼不學,他說‘不為什麼,就是不想學’。孩子這麼大了,我們不可能,也不想整天監督著他學,可他根本理解不了父母的苦心。”
“有時候早晨去學校的時候,他總是磨蹭再三,拖拖拉拉的,似乎是很不願意去學校。”
很明顯,天天有了厭學情緒。
【心理點撥】
上學真的那麼令人討厭嗎
隨便問問身邊的孩子,你會發現有不少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厭學情緒,其中包括一些優等生。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孩子們那麼討厭上學呢?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厭學心理是對學習產生厭倦乃至厭惡,從而萌發出的一種逃避心態。而且,大多數孩子的厭學情緒與他們是否聰明、學習是否優異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厭學心理的產生與發展對孩子的學習和成績都會有負麵影響,有的甚至會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教育專家總結指出,孩子產生厭學的原因主要來自家長、孩子和學校三方麵。
孩子產生厭學的原因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願望,但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加重了孩子的學習負擔,孩子不堪重負,效果往往適得其反。當這些負擔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會對父母的這種做法不能理解,甚至會產生反感,他就會從對父母的這種做法的厭煩發展到討厭學習、討厭上學。
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因此會感覺前途渺茫,從而產生厭學的現象。還有一些孩子,由於學習基礎較差,盡管學習十分努力,但是卻總是拿不到好成績,又長時間受到社會的偏見、家長的漠視、教師的批評、同學的歧視。他們從學習中無法滿足成功的願望,生活中又無人能理解關懷,品嚐到的隻是失敗感和乏味感,逐漸形成學習無價值、自己是學不好的“差生”等觀念,又反饋到學習行為上。如此惡性循環,很快就會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孩子與人交往的地方,和老師、同學的關係,將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有的老師在急於求成、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支配下,可能對孩子說了些過頭的話,或做了一些過激的行為,從而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會因反感老師產生厭學情緒。此外,與同學關係處得不好,也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厭學心理。
讓孩子快樂地走進課堂
孩子厭學可能隻是一時的,也可能是一直持續的。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家長和老師應該責無旁貸地與孩子共同麵對問題,而不能一味地責備孩子。
首先,家長和老師要能夠放下“架子”,坦誠、平等地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找出孩子厭學的原因所在。針對原因,與孩子共同協商解決辦法。
第二,孩子厭學,主要是由於他無法體驗成功的快樂,因此,家長和老師要不斷發現孩子的優點,稍有進步就及時進行鼓勵,讓孩子嚐到學習的甜頭,讓孩子有成就感和愉悅感。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地喜歡上學習。
第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不斷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當發現孩子出現厭學情緒後,一定要注意使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如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等方式,避免孩子的學習時間過長導致心理上的厭煩情緒。
第四,幫孩子同老師和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孩子十分看重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心中的地位,這也直接影響到他對學習的態度。平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能力,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並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告訴孩子一些與人交往的基本知識,以改進孩子心理上對集體生活的適應能力。
第五,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減少孩子對包括學習在內的生活上的抵觸情緒。
要驅除孩子的厭學情緒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辦到,但隻要你用心地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方法,相信孩子依然可以快樂地走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