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凡事要求孩子做到最好,一旦孩子做不好,就會受到家長過多的指責。有時候即使孩子做得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父母也不會對孩子取得的成績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獎勵,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逐漸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逐漸失去自信。
此外,有的家長態度專橫,經常打罵孩子,這種家庭的棍棒教育不僅不能使孩子受到正麵教育,而且會使孩子直覺上以為自己力量弱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卑心理。
告訴孩子“你真棒”
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個性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渴望聽到喝彩!
美國有一個家庭,母親是俄羅斯人,她不懂英語,根本看不懂兒子寫的作業,可是每次兒子把作業拿回來讓她看,她都說:“棒極了!”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兒子的作業掛在客廳的牆壁上。客人來了,她總要很自豪地跟人炫耀:“瞧,我兒子寫得多棒!”其實兒子寫得並不是很好,可客人見主人這麼說,便連連點頭附和:“不錯,不錯,真是不錯!”
兒子受到鼓勵,心想:“我明天還要比今天寫得更好!”於是,他的作業一天比一天寫得好,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提高,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優秀學生,成長為一個傑出人物。
事實上,孩子的自信是您嗬護出來的。你期望他變成什麼樣子,他就真的會變成什麼樣子——你說他行,他就行;你說他不行,他就不行。你為他喝彩,他會給你一個又一個驚喜,你說他不如別人,他會用行動證明他真的很笨——孩子他在朝著你所期望的那個方向發展。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期望效應”。期望是人類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期望效應”常常可以發揮強大而神奇的作用。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有人曾對犯罪少年做了專門的研究,研究發現,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許多孩子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由此可見,在孩子的教育中,積極的心理期待對孩子的自我肯定和未來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去愛護、期望、珍惜這些孩子。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地說,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親愛的父母,請大膽為你的孩子喝彩吧!請相信,你的孩子會創造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