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順手牽羊,孩子拿了不該拿的
“這怎麼得了,小小年紀就學會偷別人的東西,長大以後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諸如此類的爭執,恐怕每個家庭都曾發生過,也有很多父母深為所憂,孩子順手牽羊,拿了不該拿的,該怎麼辦?
【成長的天空】
書包裏多了一樣東西
小童今年剛上二年級,聰明伶俐,是個帥氣的小男孩。這天下午放學後,媽媽把他接回家,督促他寫完作業之後,就去廚房準備晚飯了。
客廳裏響著輕柔的音樂,一向頑皮的小童,今天居然也安安靜靜地在屋子裏看起了畫冊。媽媽從廚房探出頭來,對他說:“小童今天好乖啊。”小童拿起畫冊,告訴媽媽:“媽媽,這本《福娃奧運漫遊記》好好看!”
“你怎麼會有《福娃奧運漫遊記》呢?”媽媽的微笑突然一沉。
“我的!”小童理直氣壯地說。
“瞎說。爸爸媽媽沒有給你買過這本書。”
“我的……是爺爺買給我的。”
媽媽見小童這樣的態度,沒有再問他。爸爸回家後,媽媽將事情告訴了他。
晚飯後,爸爸對小童說:“小童,我們去看看爺爺好不好?”
小童一聽,似乎覺察到了什麼,忙不迭地說:“這麼晚了還去看爺爺,我明天還要上學呢,不去了吧。”
“那怎麼行呢?爺爺給你買了這麼好看的畫冊,難道你不去謝謝爺爺啊?”爸爸追問小童。
小童見事情已經無法再隱瞞,羞愧地低下了頭,向爸爸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今天下午,我看見小強的桌子上有一本非常精美的畫冊,我好喜歡,就趁他不注意,把它拿回來了。”
“爸爸,我錯了,我不應該拿別人的東西,也不應該跟你撒謊。”小童耷拉著腦袋跟爸爸承認錯誤。
“這怎麼得了,才7歲的孩子就學會說謊,學會偷別人的東西,長大以後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媽媽指著小童怒氣衝衝地說。
諸如此類的爭執,恐怕每個家庭都曾發生過,也有很多父母深為所憂,您呢?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煩惱?
【心理點撥】
都是“自我中心”惹的禍
根據著名心理學大師皮亞傑的理論,2~7歲兒童的思維屬於“前運算階段”,是兒童從表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孩子,總是以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與自己有關。如看到媽媽皺眉頭,會認為是自己惹媽媽生氣了。根據皮亞傑的觀點,這種思維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
所謂自我中心就是指兒童往往隻注意主觀的觀點,不能向客觀事物集中,隻能考慮自己的觀點,無法接受別人的觀點,也不能將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協調。這是因為2~7歲的兒童的心理表象與直接知覺到的事物的形象聯係十分直接,也十分密切,因而形成了“自我中心”的特點。
同時,處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往往也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這些概念,隻要是自己喜歡的玩具,他就會順理成章地將它帶走,年齡越小,這種現象就越普遍。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行為一般是遵循著需要——動機——行為的模式建立的。亦即當孩子看到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時,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種“想擁有”的需求,這種需求就會促使他們產生“拿”的動機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