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父母過分地擔憂,導致了孩子厭食
“別說話,好好吃!”“快點吃!”“不要把飯粒撒到桌子上!”“這個必須吃完!”“這個不能剩下!”對孩子而言,“吃”成了一種痛苦的經曆。長此以往,孩子逐漸對“吃”產生了厭惡之感,“厭食”就這樣慢慢地產生了。
【成長的天空】
有關吃的“鬥爭”
幼兒園門外,家長們正在等待孩子們放學。幾位媽媽在聊孩子的吃飯問題,一位媽媽擔心地說:“我家毛毛,每次吃飯都能吃一碗米飯,好多菜。平常還吃好多零食,現在已經很胖了,我怕他再這樣發展下去,會長成一個小胖墩。”
另一位媽媽在邊上隨聲附和道:“我家彬彬也是,吃得太多,有點胖,我都擔心他會得兒童肥胖症呢。”
這時,一直沒說話的一位媽媽開口了:“你們的孩子都還好,以後慢慢控製一下孩子的飲食就可以了。你們不知道,我們家芳芳,每次吃飯弄得跟打仗似的,這不吃那不吃的,米飯隻吃一小口,我和她爸爸、奶奶每次都是追在她屁股後麵求著她多吃一點,可就這樣,這孩子每頓飯吃得還是很少,都4歲半的孩子了,看起來比人家3歲的孩子還瘦小呢……”
媽媽們正聊著,幼兒園放學了,孩子們一個個看到等在外麵的家人,興高采烈地叫著嚷著跑了出來。隻有芳芳,一個人無精打采地、慢吞吞地走了出來。
【心理點撥】
孩子厭食是家長寵出來的
研究發現,大約有1/4的學齡前兒童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在飲食方麵存在問題。由此可見,孩子關於“吃”的問題牽動了許多父母的心。現在,很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長得不快,怕孩子不吃東西,常常硬塞給他們吃,結果導致了孩子厭食。
造成孩子厭食常見的原因有:常讓孩子獨自一人先吃,不與家人一起進食,沒有飲食氣氛。孩子進食時,父母或他人過分緊張地注視,造成孩子精神緊張。用種種許諾誘惑孩子進食或者用玩具逗哄孩子進食,降低了孩子的進食興趣。有的孩子進食時注意力分散,邊吃邊看電視或畫冊,抑製了消化液的分泌,影響了消化功能。
“別說話,好好吃!”“快點吃!”“不要把飯粒撒到桌子上!”在父母的諄諄教誨中,原本愉快的進食氛圍馬上變得嚴肅起來,孩子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按照大人的要求吃飯,運用較低的記憶力記住相當數量的規矩,這勢必造成孩子興奮灶受到抑製與弱化,導致消化腺分泌減少,食欲下降。對於偏食的孩子,我們不斷地給孩子下達命令:“這個必須吃完!”“這個不能剩下!”對孩子而言,“吃”就成了一種痛苦的經曆。長此以往,孩子逐漸就對“吃”產生了厭惡之感,厭食的習慣就這樣慢慢地產生了。
成人平和的心態是關鍵
要想消除孩子的厭食,成人的心態一定要放平和,這是讓孩子吃好、長好最關鍵的一點。同時要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幫孩子建立進食時的愉快情緒,促進胃腸道腺體的分泌功能和消化功能,增加食欲。具體方法如下:
通過解釋疏導孩子不良的心理因素,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孩子在自行進食時,父母不要訓斥孩子或包辦代替,更不要采用強製手段讓孩子進食,不讓小孩子邊吃邊玩邊看畫冊,也不應給小孩子多吃零食。
培養孩子進食興趣,盡量提供孩子愛吃的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對年幼兒童,可在大人協助下盡量讓孩子自己進食,增加進食興趣,促進孩子的食欲。還可安排孩子與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共同進食,並在進餐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
進食前半小時不讓孩子做劇烈活動或聽緊張的故事,讓孩子集中精神進食。
當孩子不願進食時,家長不必強迫其進食,等孩子饑餓而有食欲時再進食。
對孩子進行鼓勵和獎賞。家長可記錄孩子每天的食物攝入量,這樣能清楚地反映孩子進食情況,當孩子飯量增加,則給予獎賞,如帶孩子郊遊、看電視、講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