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事例。在紐約街頭,一個乞丐打扮的人在地攤上賣鉛筆。
一個商人從他身旁經過,把一枚一元的硬幣丟進放鉛筆的杯子裏,匆忙踏進地鐵。但很快他又轉身回來,走到賣鉛筆人跟前,從杯中取走幾支鉛筆,並很抱歉地解釋說,他匆忙中忘記取走鉛筆,希望這個人不要太介意。他還說道:“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是在賣鉛筆,而且上麵都有標價。”說完,他趕下一班地鐵走了。幾個月後,在一個社交聚會上,一位穿著整齊的推銷員迎向這個商人:“你可能忘記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遠也忘不了你。你就是那個重新給我自尊的人。我從前是個賣鉛筆的乞丐,直到你那天告訴我,我是一個商人為止。”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很大的潛能,你不僅要知道自己的潛能,也要了解別人的潛能。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看重你,這樣,你和他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你的事業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其次,要學會與人合作,就要對別人真誠地感興趣。
一個人隻有真誠地對別人感興趣,他才會得到很多朋友。有的父母隻要孩子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其他的事情一律不許過問,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隻關心自己的習慣,隻要求別人滿足自己,至於別人有什麼困難,他們並不去想。他們享受不到幫助別人和得到別人幫助的樂趣。
一個作家要想寫出暢銷書,一定要對讀者感興趣;一個藝術家要想贏得觀眾的掌聲,一定要對觀眾感興趣。
孩子終究要走上社會,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和人打交道,隻有對自己工作的對象感興趣,才能煥發出一種熱情,一種創造力。
最後,要學會與人合作,就要給予別人誠摯的關懷。
人與人之所以成為朋友,正源於他們之間相互惦記,相互牽掛。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體中,每個人的點滴進步、成長、發展都凝聚著集體的力量,都與集體緊密相連,就像枝葉、果實離不開大樹、土地和陽光一樣。根深、幹粗才能枝繁葉茂、果實豐碩。所以說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從一個側麵上說明,人的成長過程離不開合作。
“習慣”是指從小養成的不易改變的生活行為。“好習慣”也就是良好的、使人受益的習慣。
好的習慣能使人終身受益,並能獲得巨大成功。要問電燈的發明者是誰,我們會異口同聲說是愛迪生。愛迪生小時候就是一個愛追根問底的孩子,愛觀察,愛想問題,愛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幹世界求知的鑰匙。在愛迪生4歲時,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親很焦急,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裏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裏,就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幹什麼?”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當時,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從小就對事物的好奇心養成了愛迪生探索科學知識的良好習慣。他強烈的求知欲和做實驗的願望終於使他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那麼,不良的行為習慣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呢?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衛生檢測員,一位衣冠楚楚、氣度不凡的年輕人自信地走進了總經理辦公室,他優雅的談吐,紮實的專業知識贏得了總經理的好感,沒想到就在年輕人轉身離開的時候,他下意識摳了一下鼻孔,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並沒有逃過總經理的眼睛,結果可想而知:一個沒有良好衛生習慣的人怎麼能夠做衛生檢測員呢?當然,年輕人到死也不會知道是他“摳鼻孔”的壞習慣毀了他的工作,使到手的飯碗落入了他人之手。
馬鈺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老師、同學、鄰居、朋友都說他頭腦聰明,可就是學習成績忽高忽低。努力一陣子,成績就很突出;成績一高,他便又貪玩;成績下來了,重新又努力。總這樣,反反複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