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養成良好習慣一定要做的事(3)(1 / 3)

隻有朝著一個方向,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才最有可能成為鑽研級的人物,才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競爭與合作,通常被理解為是彼此並列甚至是對立的關係。其實樹有長短、人分高低、水有清濁、麵分醜俊,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都離不開競爭與合作。競爭與合作永遠是緊密相連的一對“聯體兄弟”,是兩種不同的人際互動關係。

人們通常說的競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群體,在某項活動中力爭勝過對方的行為。即雙方爭奪一個目標,且隻有一方得勝,一方失敗。合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共同目標在某項活動中聯合協作的行為。雙方有一致的目標,而且雙方共享結果。

實踐證明,既競爭又合作,就能突破孤軍奮戰的局限,把自身優勢與其他企業的優勢結合起來,把雙方的長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既提高自己也提高別人,實現雙贏或多贏,這才是最終目的。

有這樣一個傳說,玄奘剛剃發的時候在法門寺修行。法門寺是個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鍾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靜思養神,潛心修身,但法門寺法事應酬太繁,又感到自己雖青燈黃卷苦苦習經多年,談經論道卻遠不如寺裏的許多僧人。於是玄奘便想尋一個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出人頭地。方丈領他到山後林子去,看到遠離林子的幾棵樹由於不愁沒有陽光,又沒有樹和它們競爭,亂枝縱橫,樹幹又短又扭曲,隻能做煮粥的薪柴。而林子裏的每棵樹都修長、挺直,因為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結果棵棵都可能成為棟梁。玄奘明白了方丈的用意,在法門寺這片森林裏,苦心潛修,終於成為一代名僧。

這個故事告訴世人: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同樣,作為孩子,是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班級等等社會場合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與之息息相關。

“木桶理論”告訴我們:決定一個團隊戰鬥力的不是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表現最差的落後者。因為,最短的木板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製和製約作用,決定了整個團隊的戰鬥力,影響了整個團隊的綜合實力。

也就是說,隻有想方設法讓短板子達到長板子的高度,或者讓所有的板子維持“足夠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發揮團隊作用。這就要求每個團隊中的人都要學會與人合作,這才是成功的開始。

合作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配合。一個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合作能力。“我能行”的含義,並不是“隻有自己行,別人都不行”,恰恰相反,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取長補短走天下”。

有一個獵人,在湖沼旁張網捕鳥。不久,很多大鳥都飛入了網中,獵人非常高興,趕快收網預備把鳥抓出來。沒想到鳥的力氣很大,反而帶著網子一起飛走了,獵人隻好跟在網後麵拚命跑。

一個農夫看到了,笑獵人:“算了吧,不管你跑得多快,也追不上會飛的大鳥呀。”

但獵人卻堅定地說:“不,你根本不知道,如果網子裏隻有一隻鳥,我就真追不上它,但現在有很多鳥在網子裏,我一定能追到。”

果然,到了黃昏,所有的鳥兒都想回自己的窩,有的要回森林,有的要回湖邊,有的要回草原,於是那一大群鳥就跟著網子一起落地,被獵人活捉了。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的道理,隻有齊心協力、精誠團結,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反之隻會導致內耗、衰敗。

現代社會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有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卻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玩,慢慢地,孩子養成孤僻的性格,很不合群,長大以後常常因為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而陷入苦惱之中。若想讓自己的孩子擁有快樂的人生,就一定要讓他從小學會與人合作。

首先,要學會與人合作,就要真正認識到別人很重要。

與人交往,一定要尊重人、看重人,使對方覺得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