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增進親子感情一定要做的事(1)(1 / 3)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每位家長都越來越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倡導親子遊戲,把遊戲引入家庭,形成家庭生活中民主、平等的氣氛,對促進孩子的成長具有特殊而長遠的意義。親子教育有益於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密切親子關係:有利於促進兒童各方麵的發展;有利於親子雙方的身心健康,有益於幼兒把在親子遊戲中獲得的對待物體的態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際交往中的態度、方式、方法遷移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

總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終身的,家庭教育的取向決定和影響了孩子日後發展的潛力與趨勢,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和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家長要重視增進親子感情,以各種親子方式促進父母與孩子間親密關係的良好發展。

親子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大多數人不敢企及的時髦詞彙,而是貫穿於每個家庭的必備“大餐”,就如全家一起做遊戲,一起DIY,一起欣賞動畫片的精彩,一起探索,一起實踐……親子,您早就做到了,是嗎?

和孩子享受快樂遊戲

親子關係基於血緣,是人世間最為天然和永久的情感聯係。男女組合而成了家庭,因親子關係的介入,方有了天倫之樂。親子關係主要是父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沒有幾個大人會拋開一切束縛,加入到孩子們的遊戲中去,然而往往隻有孩子們知道怎樣度過大好時光,怎樣把最乏味的環境變成有趣的樂園。但是成年人不讓自己從山坡上滾下來或做捉迷藏的遊戲,究竟是為什麼?我們不可否認,在披滿荊棘的成長路上,我們那顆純真的童心已蒙上灰塵,失落在某個未知名的角落。

表麵上,我們一本正經、衣冠楚楚,有太多的規則和禁忌。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仍然是一個天真的孩子,它喜歡在草地上打滾,不在乎把衣服弄髒和別人如何看待它。

就像詹姆士·科瓦諾夫在他美麗的詩歌《小男孩啊,我失去了你》中表達很多種小頑童仍然常駐心中的感覺:

“小男孩啊,我失去了你,你的爽快的笑和無視疼痛的精神都跑到了哪裏?你盡情地玩、盡情地鬧,無憂無慮……你何時失去了天真的感覺,年輕的心不再容易顫抖。大人的沉悶、登山的恐懼和世俗的吵鬧,去哪裏尋找生活的意義?越是苦苦追求、越是得不到、追求的痛苦反而使你遠離童年的樂趣。”

是啊,我們失落了最寶貴的童心,卻苦苦追求快樂,緣木求魚,南轅北轍,快樂一天天遠離,失落一天天沉重,可我們還在原地思考:快樂在哪裏?

再看看挪威的奧納夫·古爾布蘭生是怎樣回憶他的童年趣事。奧納夫·古爾布蘭生(Olaf Gulbransson),出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二十歲後赴德國閔興參加漫畫雜誌編輯工作,便一直沒有離開過。他是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童年與故鄉》本應譯作《從前》,出版於1934年,是他的童年生活的記錄。四十篇散文,兩百幅漫畫,非常生動有趣地描述他的童年、家庭、學校、軍隊、初戀以及頑皮生活,同時旁觸到北歐的大自然和它的動物、山林以及純樸粗野的農民生活。他對童年印象深刻,並以這樣的文字“祭奠”它:

“我4歲的時候,草比我高得多。別的東西我見得很少,草裏麵卻是很好玩的。草裏麵有鳥兒。它們把草莖連攏來做窠。雛鳥們還沒有眼睛。我用我的手指觸著窠的時候,它們以為它們的爹娘來了,便把嘴巴張開。我就把我的唾液塗在草莖上麵喂它們。我把草莖插進它們的嘴巴裏去。路易12歲,我5歲。他教我捉蝴蝶,可惜我捉不到。他後來把地上的一個洞指給我看,說道:‘如果你把你的帽子放在這洞的上麵,你便可以捉到很多蝴蝶,你可以把它們全部捉到。’他把那個洞確切地指給我看,便溜走了。……”

這就是一個著名人物對童年的追憶,對童心的緬懷,更何況我們平凡的普通人。當你還是一個孩童時,你也曾像那個男孩一樣作過很多傻裏傻氣的事,也曾歡快地跑跳、嬉戲打鬧,完全不像你現在這樣惦記未來的困難。那時你必須馬上回到教室上課,必須參加考試,必須關心朋友和服從老師指揮,你麵臨著如此多的困擾,但是你具有擺脫煩惱的奇妙能力——能夠泰然處之,順其自然。總之,你從不讓未來的煩心事纏身,尚未失去生活於現在的訣竅,所以能充分體味快樂。

然而,步入成年之後,你就會發現你失去了這一訣竅,並堅持確信這一訣竅不會失而複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