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與教養者的職業有關。
從教養者的職業來看,教師的教育觀念最新,他們的教養態度明顯優於工人、農民。因為教師本身從事著教育事業,有很強的教育意識,善於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待孩子。職業是工程師的教養者,他們的探索力和主動支持行為最強。他們有較強的自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教育觀念上明顯不如教師、工人,甚至農民。從事工程師職業的家長比較偏重孩子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視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
無職業的教養者由於沒有穩定的職業,社會地位相對比較低下,造成他們自身心理上的負麵影響,孩子的主動探索行為因得不到家長的支持而放棄,但是這種環境磨煉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毅力,孩子的被動探索行為反而最好。
第七,與教養者的興趣有關。
喜歡娛樂、藝術的家長,他們比較外向,為孩子創設交往的機會多,善於營造寬鬆、活躍的氣氛,對於孩子的提問、請求以及對孩子取得的成功,一般都能積極幫助和鼓勵;喜歡電腦的家長觀念比較現代,能經常有意識地鼓勵孩子,並能與孩子一起玩,對孩子的活動比較支持;喜歡文學、外語的教養者,其探索力較強,教育態度較民主,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自身比較好學,能為家庭營造濃鬱的學習氛圍,比較注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喜歡社交的家長比較大膽、獨立、自信,他們的良好素質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的探索力較好。無興趣的教養者,家長的情趣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的行為和學習,他們的孩子缺乏主動探索欲望,孩子想從家長那裏得到鼓勵和幫助也就更難了。
一起感受奇妙的藝術世界
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遊戲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娛樂遊戲文化的範疇。藝術文化的本質特點,就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發生的基礎是人類的語言,有效的藝術創造必須完全借助於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不借助語言的所謂藝術創造,隻能算是普通的遊戲創造。
如,對於畫畫這種娛樂遊戲活動,人們一般都會認為能夠稱其為藝術。然而,是不是對於所有的畫畫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同樣都是畫畫,老畫家的繪畫就能夠稱為藝術,這似乎是沒有疑問的。隨便一個小孩子的信手塗鴉能夠稱為藝術嗎,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讚同的。隻有當小孩子的“信手塗鴉”達到了“一定水平”,人們才會稱其為藝術。那麼,小孩子的“信手塗鴉”的水平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稱為藝術呢?這又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據說美國的一隻黑猩猩會“作畫”,人們給它紙和筆,它能夠“饒有興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畫”來。
如果把黑猩猩的“作畫”也稱為藝術,似乎有很多人更是不讚同了。
藝術用語言創造出虛幻的事件,讓他人通過對語言的理解來感覺虛幻事件的發生情景,在感受情景的過程中,人的相應的主觀缺憾就會得到適當的慰藉,人的情感器官就會產生出活躍、激烈的行為反應。人的主觀缺憾的慰藉及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完全是以人在社會生活中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為根據的。所以,藝術所創造出的虛擬事件,就必須以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為根據,才能夠發揮出顯著的藝術效果。
有句成語叫“畫餅充饑”,是對藝術的最形象的詮釋:人由於饑餓想吃餅子,沒有餅子,隻好畫一張大大的餅子來自慰,饑餓的人看到畫中的這張餅子,主觀上能夠獲得些許的滿足感,情感器官也會產生出些許的喜悅。古人有賦: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之誌。這實際上是對藝術的發生原理和社會功能的最生動和精辟的闡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以藝術之美來悟道;“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以藝術之美來化人。2000多年前,先哲們就已經有對藝術教育的思考。與我國先秦諸子生活的年代大體相近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說:藝術教育能使人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