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尋求心靈頓悟一定要做的事(3)(1 / 3)

所以,一定要帶孩子去參加一次葬禮,真切地感受一下人們對死亡的態度。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生命如此短暫,匆匆的一生,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假如生命即將結束,你會不會有一些遺憾?那麼這剩下的一段人生路,你又該如何走過?

換個角度看世界

換個角度看問題,換個角度看世界,心境自然大不同。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它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便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隻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呢!”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了解的心情。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保護自己。”

換個角度想問題,就是在你“山重水複疑無路”之時,會讓你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換個角度想問題猶如夏日涼爽的清風散去你煩躁壓抑的心情,猶如一盞燈塔,照亮你黑暗迷茫的道路,你會感到杜甫“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豁達情懷,你會悟到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樂觀心胸的真諦。

有一天,一個失戀的人在公園哭泣。這時一位哲學家走來,輕聲地問她說:“你怎麼啦?為何哭的如此傷心。”

失戀的人回答說:“嗚,我好難過,為何他要離我而去?”

不料這位哲學家卻哈哈大笑,並說:“你真笨。”

失戀的人便很生氣地說:“你怎麼這樣,我失戀了,已經很難過,你不安慰我就算了,你還罵我。”

哲學家回答她說:“傻瓜,這根本就不用難過啊!真正該難過的是他,因為你隻是失去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卻是失去了一個愛他的人及愛人的能力?”

失戀者覺得很有道理,並試著換個角度看待自己失戀這個事實,自然心情不一樣起來,對自己的信心也隨之大增。

有一首寓言詩,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怪圈:麻雀鄙視燕子,燕子鄙視黃鸝,黃鸝鄙視百靈,百靈鄙視鸚鵡,鸚鵡鄙視喜鵲,喜鵲鄙視蒼鷹,而蒼鷹呢,成為這一怪圈的完成者——它竟鄙視起麻雀來了!這使我想起了圍成一圈的“多米諾”骨牌,你能說清到底誰是壓在誰的上麵嗎?

人們常常為這類事情困惑。鳥類終究不懂得“懦夫”與“勇士”、“好高騖遠”與“腳踏實地”的區別,人類卻懂得;於是,凡事便總要問“誰比誰好?誰又不如誰?究竟誰贏了?究竟誰是最差的?”遺憾的是,這類問題常常很難找到答案。但是換一種眼光也許會不一樣。

每一種鳥都“敏銳”地發現了別人的“汙點”,而對別人所發現的自己的汙點渾然不覺,乃是因為它們無一例外地犯了片麵看事物的錯誤,忘記“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古訓,這是其一;其二,百靈會唱歌,蒼鷹飛得很高,這些都是客觀事實,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場、角度上卻會做出截然不同的評價。好比蒼鷹,喜鵲覺得它“好高騖遠”,也許蒼鷹自己,或者許多別的人,恰恰以為這是勇氣與力量的體現。

如果換一種眼光呢?以喜鵲為例,假如它換一種思維方式思考一下:我這種生活是不是有些“失節”呢?蒼鷹飛得高的勇氣和力量我有沒有呢?這樣情況便不同了:怪圈被打破,鳥類將成為由各個富有個性的個體完善融合而成的整體。

以鳥喻人,人們在複雜的社會中奔波,每天接觸著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如果我們不換換眼光,而總是以某種思維定式來評判誰是誰非,在看別人和看自己時下意識地采取兩種標準,那麼,就會嚴重影響我們對自身、對別人及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再美的世界,也就隻能是霧裏看花,甚至連花也不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