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認識愛和善意一定要做的事(1)(1 / 3)

選擇愛與善意,其實是選擇一種人生態度。大自然很公平,它給予每個人的生存空間、時間和物質食糧大致相同,誰也不能占有別人的,占有既是剝奪。大自然又太不公平,它常常將一些人推向生命的絕境,使之苟延殘喘於饑餓、貧窮和淒涼悲慘的曠野。這就需要愛的相助。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顆愛心,那麼,生活的大地上就不會長出仇恨的雜草和魔鬼的“莊稼”。因為,愛心是善行的種子。

選擇愛與善意,其實也是選擇一種品格。我們雖然選擇了愛與善意,也將受到道德的約束,每時每刻都要反省自己、警策自己,這就是品格的修養。

什麼是愛?對父母的愛、對弱勢群體的愛、對動物的愛、對環境的愛以及對人生的愛,囊括了世間的大愛、小愛。選擇愛與善意,我們這個世界將會更加美好。選擇善行,雖然我們不一定會太富有,心靈世界卻可以與大千世界融為一體!

帶孩子去看望自己的父母

“百善孝為先”。“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

父親是你生命的賜予者,是你人生的指引者!如果你感激他,請凝視他的雙眼,斟滿一杯酒,告訴父親你無愧於他的兒子。

母愛是人世間最溫和最無私也最持久的愛。當父親的一點精,母親的一滴血造就一個生命胚芽時,這一份濃濃的愛意便開始環繞著你。

嚴肅的父愛是你人生道路上的鞭子,驅策你走向正確的方向。溫暖的母愛就像冬日裏的暖陽,時刻給你的心靈以慰藉。

父親和母親將愛的光輝灑向兒女,照亮了兒女的生活。兒女們又拿什麼奉獻給我們的爹娘?僅僅有孝心是遠遠不夠的,能使父母感受得到的關懷,是那種體貼入微的孝行。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

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這就是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典故。

包公即包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交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人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隻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隻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曆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麵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越是我們親近的人,越容易疏忽他們的感受,也最容易在不自覺中傷害他們,帶給他們痛苦。特別是自己的父母,有些人覺得他們囉嗦,不愛和父母多聊幾句,多聽聽他們的感受;有些人甚至隻顧自己的生活,完全疏忽父母需要奉養、需要關愛的現實。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強調對子女的照顧和關愛,也都知道孩子缺乏愛,會產生偏差行為;但卻普遍疏忽年邁父母的需求,未能給予他們適當的關愛、奉養和撫慰。

為人子女者都有孝心,不過徒有孝心是不夠的,必須有孝行才行。

必須充分了解父母,知道他們的心理需要,做出適當的回應,才能孕育彼此間的親情,感受親情摯愛的喜悅。

人世間的母愛故事不可勝數,即使是動物的母愛,也會讓一切豪言壯語失去重量,給我們樹起一座靈魂深處最高的豐碑。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成家多年了,雖然和父母同住一個城市,由於忙的事挺多,不經常回家。總覺得走到哪裏也是父母的孩子,回家多一回少一回無所謂。卻在突然間醒了過來,自己想錯了。因而,回父母家的時候,站在門外,總感到內疚,像一個做了壞事的孩子將見到大人那樣,心裏忐忑不安,總好像誰在責備著自己。敲門的時候,猜想著兩位老人在家正做著什麼,是不是受著冷清和孤獨的折磨。進了家門,看到父親漸漸蒼老的臉,母親縷縷花白的頭發,有一種心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