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而安於貧的人是富;賤而安於賤的人是貴。無求就是富,無求就是貴。自富其富,自貴其貴於內。
宋代的處士魏舒,隱居不做官,曾經做詩表露自己的心跡,詩中寫道:“有名閑富貴,無事散神仙。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宋真宗多次下詔書征召,他都不出任,並對來使說:“九重丹詔,休教彩鳳銜來;一片閑心,已被白雲留住。”皇上嘉獎他的誌向,於是不再征召他。魏舒最後老死在深山岩石之間。這就是自知自足,閉門於處,盡力修養內在的功夫。
一個真正完美的人,並不需要榮譽。因為榮譽的存在,他可能獲得人民的擁戴,然後取得成功造福他人。
其實,一個人在創業時不妨用榮譽來稍稍矜誇一下自己。因為,道德在年輕人身上最初萌芽,就是在人們的稱讚下開出了繁盛之花。如果內心沒有因為擁有道德的崇尚而自豪,那麼就會阻礙我們通向完美。
所以,明智的人不以為其準備的塑像為榮,甚至對這種敬意不以為然。他們唯一願意聆聽的就是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他們看重的是自己的行為和舉止。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獨占榮譽,要立即轉送出去,讓那些默默無聞地幫過你的朋友或部屬也分享這份榮譽。要知道,你現在的成就並不完全是由你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即使你不曾正視這個問題,但不可否認一定有人曾經幫助過你。這樣一種完美和諧的感覺才會在你的內心和你的人際關係中逐漸浮現。
馬斯洛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一天早餐後,有人請佛陀撥空指點。佛陀邀他進入內室,耐心聆聽此人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存疑的各種課題達數分鍾,最後,佛陀舉手,此人立即住口,想要知道佛陀要指點他什麼。
“你吃了早餐嗎?”佛陀問道。
這人點點頭。
“你洗了早餐的碗嗎?”佛陀再問。
這人又點點頭,接著張口欲言。
佛陀在這人說話之前說道:“你有沒有把碗擦幹?”
“有的,有的,”此人不耐煩地回答,“現在你可以為我解惑了嗎?”
“你已經有了答案。”佛陀回答,接著把他請出了門。
幾天之後,這人終於明白了佛陀點撥的道理。佛陀是提醒他要把重點放在眼前——必須全神貫注於當下,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要點。
從前,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談論什麼是快樂。
窮人說:“快樂就是現在。”
富人望著窮人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輕蔑地說:“這怎麼能叫快樂呢?我的快樂可是百間豪宅、千名奴仆啊。”
有一天,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乞丐。
7月流火,汗流浹背的乞丐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問他:“你現在認為什麼是快樂?”
乞丐眼巴巴地說:“快樂就是你手中的這碗水。”
大衛·葛雷森說:“我相信,現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沒有把握的;現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無法享受的;而現在未能明智地度過的生命是難以過得明智的。因為過去的已去,而無人得知未來。”
智慧的人多能頓悟人生,看淡塵世的物欲,抵禦各種誘惑,舍棄煩惱和痛苦,惜時如金,提高生活的質量,豐富人生的內涵,踏踏實實做些有利於社會的事情,從而流芳百世。愚蠢的人一般是混沌人生,一生隻會貪求名利,在煩惱和痛苦中過早地耗盡生命的“燈油”。昨天已是過去,明天還未到來,最重要的還是今天。昨天隻是一種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記憶會逐漸被淡忘。明天是一種虛幻,隻會增加莫名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