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小孩子,開始對食物的味道、形狀、色彩、溫度等有了喜歡或不喜歡的自我主張,對於食物本身的喜好也不斷的改變,這正是他們自主意識的開始,但很多父母對於自己孩子的飲食習慣及內容改變常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甚至有時自己的飲食模式及行為已經影響到了孩子卻不自知。
為避免孩子的偏食,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父母盡量不要在孩子麵前批評食物,即使自己不喜歡,也應該供應給孩子食用,不要讓孩子對某些食物留下不好的印象,造成日後偏食的問題。
二、對於菜的烹調方式不要一成不變,應盡量混合多種食物,口味以清淡為主。
對於一些容易被孩子排斥的食物,父母可利用適當的方式來吸引孩子食用。譬如,設計成色香味俱全及造型獨特的餐點、混合於孩子喜歡的食物中,或用孩子可接受的理由來引導。
應該為孩子準備富含各類營養素的多變化及營養均衡菜色,避免含高糖、高脂肪、無營養的垃圾食品與零食。
三、盡量不要以強迫的手段逼迫進食,而應該以鼓勵或開導的方式由少量開始給予。
大人對孩子吃太少或不吃的焦慮,主要是擔心孩子營養不良。因此我們應該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健康飲食,如:多喝牛奶既健康又可以長高、長壯;可樂雖然好喝,但是會長胖,也可能影響身體健康;果汁很好喝,但是味道太甜會阻礙食欲,也容易造成蛀牙等等。
四、製造愉快的進餐氣氛,改變進餐的習慣,消除偏食的傾向。
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快兩歲的孩子會開始學習周遭人物的行為舉止;一些偏食、不良的飲食和用餐禮儀的形成,可能就是在不自覺中學習到的。
基本上,飲食是一種學習經驗,大人的飲食習性會影響孩子一生的飲食習慣。因此大人應以身作則,讓孩子了解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五、用餐前盡量不要讓孩子吃零食,以免影響到正餐。
如果不希望孩子將來麵臨一些無法挽救的危害,請多花一些時間了解孩子營養的知識,以輕鬆與理解的態度,支持孩子正常發展過程中的飲食行為模式,與食物的選擇。在配合身心發展的狀況下,提供豐富且多變化的菜色,使孩子的營養攝取達到均衡,並促進其正向飲食習慣的培養。
似乎每個要求都不過分,做到應該不難。遵照此方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吧,因為每個父母都要愛惜自己孩子的健康,就從管好他的“嘴”開始吧。
按時作息讓孩子更健康
中國的農曆表是非常科學的,古人把一天(24小時)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為二個小時,一年分十二個月,四個季節,即365天多,這是相當精確的了。而且都極為科學又內涵玄機!
一天十二個時晨,(兩小時為一個時晨)分別用12屬相來表示如:子、醜、寅、卯、晨、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的分配分別為:子23:00~淩晨1:00;醜1:00~3:00;寅3:~5:00;卯5:00~7:00;晨7:00~9:00;巳9:00~11:00;午11:00一13:00;未13:00~15:00;申15:00~17:00;酉17:00~19:00;戌19:00~21:00;亥21: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