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停下努力的腳步
著名畫家達·芬奇曾經提醒年輕人:“趁年輕力壯去探求知識吧,你將彌補由於年老而帶來的虧損。……年輕時應該努力,這樣年老時才不至於空虛。”
孩子的努力奮鬥,是為了他將來能夠成才。父母高興與老師誇獎,隻能起到激勵的作用而已,孩子不能因為得不到鼓勵與誇獎就不去努力。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盡己所能地去學習,將來長大後總有一天會因為知識的匱乏而後悔。所以,告訴孩子,如果不想讓未來變得空虛,那麼就趁自己年輕努力求知吧!
▲告誡孩子“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
有的孩子認為:“雖然我不學習,但我家有錢,我父母有能力,我隻等著吃就好了。”而有的父母也抱有這樣的觀點:“這麼小的孩子哪兒能吃那麼多苦?我們掙錢也是為了他。”這些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父母自己首先要扭轉觀念,然後告誡孩子,不學無術的人在未來是沒有立足之地的,想要不勞而獲、坐吃山空的人也會很快被社會淘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自己將來能夠生存,人應該努力學習知識,增長才幹。
▲提醒孩子也應該理解老師與父母
盡管父母不能靠逼迫來讓孩子努力學習,盡管孩子不能將“為老師學習”當成目的,但是父母也要讓孩子明白,長輩們無不是想要他生活幸福的。
父母與老師都是帶著殷切的希望的,要讓孩子理解這種心情。天下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哪位老師又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有好成績呢?父母應該提醒孩子,讓他擺正學習的態度,將父母與老師的教誨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
親子閱讀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1910年的秋天,位於沈陽市的東關模範示範學校轉來了一位新同學,他是從江蘇省淮安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轉來的,這年剛滿12歲。
一天,老校長在上課前問同學們:“請大家告訴我,你們為什麼要來讀書呢?”看著老校長期待的目光,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
有的同學說:“我為了家父而讀書。”
還有的同學說:“為了能光耀門楣而讀書。”
聽到這些答案,老校長都笑而不答。他環顧四周,看到了那位濃眉大眼的新同學正在若有所思,於是便走過去,親切地問道:“小同學,你呢?你為了什麼而讀書?”那位新同學站起身,略加思索之後,很是鄭重地說:“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話音剛落,老校長眼睛一亮,他大聲地說:“好!很好!這話講得好!”
所有同學都用欽佩的目光看著這位新同學,老校長轉而又問:“你叫什麼名字?”
“周恩來。”新同學輕輕地回答。
後來,“周恩來”這個名字和“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理想很快就在全校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