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結尾方式則有:自然收尾、抒情式收尾、議論式收尾、首尾相應式、主題引申升華式……
在孩子分析課文時,父母可以提醒孩子注意一下,看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各屬於哪種形式?而這樣開頭和結尾有什麼好處?如果換成另外一種方式會產生什麼影響?通過不斷的思考,讓孩子真正吃透這種模式,以便在以後靈活運用。
▲教孩子根據文章的主旨選擇開頭
著名作家高爾基曾經說過:“開頭第一句是最困難的,就像在音樂中定調一樣,往往花很長時間才能找準。”
同樣是寫母愛的文章,當側重點在母愛的溫馨上時,就適合使用抒情式開頭,如“母愛就像春天的細雨,滴滴滲入我的心靈”;而當文章側重於說明孩子對母親的誤解時,則可以用設問式開頭,如“母親真的不愛我們嗎?”
▲教孩子如何收尾
就像上文中的例子所提到的,很多孩子將結尾的“點題”和“深化中心”理解為“發感慨、抒情”,於是大發感慨,脫離了文章的中心,使整個文章讀起來覺得拖遝、雜亂。
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結尾不是“自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而是要看“整個文章需要自己寫一個什麼樣的結尾”。如果不考慮前麵寫過的部分對結尾的隱性要求,隻為了突出自己的感受而寫結尾,那麼這個結尾必然突兀,不能與整個文章融為一體。
文章的結尾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是為了讓整個文章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和開頭的引人注目不同,結尾最好“安靜、低調”,就算是抒情式結尾,也要考慮到文章的整體性,把握好“適度”的原則。
親子閱讀 名家論開頭結尾
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提到過:“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句話說的是開頭引導語點明主旨對文章的重要性。
清代著名文藝理論家李漁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驚目,不願棄去。”這是說文章的開頭要精彩,要能吸引眼球。
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到過:“言有盡,而意無窮。”
明代布衣詩人許榛在《四溟詩話》中說:“結局當如撞鍾,清音有餘。”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好的那種結尾,就是當讀者把作品讀完之後,願把它的第一頁翻開來重新再讀一遍。”
前蘇聯著名作家蘇曼諾夫說:“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