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便利店的未來競爭
本土企業在本土占盡了先發優勢,關鍵是地盤優勢。這屬於資源型優勢,而不是智力型優勢。本土便利店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遍地開花,甚至連那些根本不適合開發的商圈裏也開出了便利店,已經發展到了“見縫插針、無孔不入”的地步。但是,對本土便利公司來說,有沒有未來的關鍵是要在擁有資源型優勢的有利條件下,盡快培育智力型優勢,以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持續發展與有效發展的能力。
便利店發展的最終出路是:商品即食化、功能服務化、組織特許化。商品即食化
商品即食化就是要做到:買後即食,發揮“中食”餐飲功能。大多數人以為7-Eleven是指營業時間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這其實是個誤解。7-Eleven是指售賣早上7點到晚上11點之間顧客所需商品與服務。便利店主要是滿足即食消費需求的商店,早餐,中餐、宵夜,都可以到便利店購買。在便利店出現以前,人們把飲食分為家裏吃(內食)與飯店吃(外食)。便利店是一次“飲食革命”,誕生了“中食”(界於外食與內食之間,便捷、衛生、營養的飲食)。如在中國台灣,便利店起步時期與傳統的飲食店競爭,後來則與洋快餐競爭,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7-Eleven來到中國後,最能體現其特色的就是“快餐島”,店鋪內配置的小型廚房在中午和晚餐時段供應10餘種菜式,半小時內現做現炒,每兩周更換一次菜色。“好燉”這部分品種超過20種,其中4成為蔬菜製品。還供應平價現煮咖啡一CITY COFFEE,以及從台灣引進的牛肉麵和新鮮豆漿。為了做好即食商品,店鋪一般要擁有零售與餐飲兩個執照。最關鍵的是後防要有強大的支撐係統,一是開發團隊,二是中央廚房,三是溫控物流。隻有具備這三個條件,才能有效保障食品的供應。
本土便利店的鮮食產品一般由供應商提供,現在有些公司已經開始實施自行開發計劃。如上海的羅森便利,建立了一個由專業人員、商品主管、運營督導、一線員工組成的研發小組,自產商品構成比連續6年上升,2008年自產商品的比重已超過20%。例如,統一超商為了讓“鍋貼裏要有湯汁”,員工試吃隊成員除了吃遍全台灣鍋貼,回到公司廚房裏還要再試驗、再練習。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有特色,而便利店的發展商機就在其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是:自產商品的開發要有營銷方案與之相配合,如投放電視廣告,在賣場先派送,然後試銷,在不斷征求顧客意見的過程中持續改進與更新。
功能服務化
功能服務化就是要求便利店成為提供生活服務的平台。服務項目包括傳統項目,如公用事業收費。統一的7-Eleven在台灣每個月代收業務量超過400萬件,每個月的代衝業務量為3萬多件。代收業務的手續費一般按件計算,折合人民幣大約為每件2元,按此計算,每月的代收毛收益為800萬元,年總收入上億元。
上海便利店已經普及代收業務,但收費很低。早在2006年上半年,在上海連鎖經營協會便利店專業委員會的例會上,上海8家便利公司共同呼籲提高代收公用事業費的費率,這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雖然最終沒有獲得全勝,但這一行動反映出在目前上海便利店的業務中,代收公用事業費已經占很大的業務量。很多店鋪一天的商品銷售收入不到5000元,水、電、煤氣、電話的收費就達上萬元甚至幾萬元,以後也許可以考慮從公用事業收費逐漸擴展到各種罰款的交付。除這些傳統服務,還有一係列新的業務可以開發,快遞業與便利業的合作便是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內快遞業上門取件的模式導致客戶的交寄等候時間過長,私人客戶從安全角度考慮更不願意陌生人到自家取件,為此可以把便利店作為快遞公司的附屬渠道,中國台灣的便利店,大部分都和DHL、UPS合作開展收件業務。據此,便利店、網購、快遞之間將建立起新型的供應鏈網絡。